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名家
名人名家
 
  姓 名:   赵庆泉  
  职 位:   常务所长
  公 司:   扬州盆景研究所




  赵庆泉,扬州盆景研究所常务所长。国家建设部认定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2008年,被国际盆景协会授予“国际盆景大师”称号。

  他的盆景作品多次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金奖,部分作品被美国国家盆栽博物馆、美国太平洋盆栽博物馆、意大利克里斯皮盆栽博物馆等永久收藏。他还潜心于盆景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发表100多篇专业文章,先后出版13部专著。

  有人说他,不酒不烟不牌,骨子里透出清高;还有人说他,谨小慎微“装糊涂”,缺少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

  初夏万花园,绿肥红艳,隐匿于一角的盆景博物馆,灰墙黛瓦,清秀脱尘。

  没有高悬的醒目招牌,赵庆泉的大师工作室相当低调。

  博古架、案几、太师椅、书法条幅……室内,有清冷的古意。赵庆泉莳花弄草,自得其乐:“老朽了,我习惯这样的环境。”

  与扬州其他大师不同,他并非为养家糊口而从艺。曾经,他是家境富裕、成绩优秀的幸福少年,一心只想考北大、清华,但命运铺开了另一条道路……

  他的祖父和父亲,创办了中国照相馆和红园。文革中,这个“黑五类”子弟,被命运“逼”上盆景路。

  “我与共和国同龄,我个人的命运其实被国运主宰。”

  1949年,赵庆泉出生于扬州一户殷实家庭。祖父和父亲,一手创办了中国照相馆,“老扬州应该个个晓得。”自豪从赵庆泉脸上闪过。

  在这样的家境里,赵庆泉有过幸福的少年时光。“我初中、高中都在扬州中学读的,当时成绩一直拔尖,一心考一所重点大学,做一番不同于父辈们的事业。按当时的成绩,我很有希望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赵庆泉感慨,“可惜,命运和我开了玩笑!”

  化大革命开始了,赵家被划进资产阶级。“黑五类”的包袱,幻灭了大学梦。万般无奈,赵庆泉告别校园,下放到兴化农村。

  对于一直生活在城市的他,干农活自然不是所长。“一天挣10分工分,大概值1角多钱。”赵庆泉苦笑道。

  排遣苦闷,别人抽烟喝酒打牌,他有自己的方式。因为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以背古诗词为乐。

  “走上盆景路,是命运‘逼’出来的,但与扬州本土文化和家庭熏陶不无关系。”赵庆泉真诚地说。

  从盐商开始,盆景就是扬州人流行的休闲文化之一。

  赵庆泉父辈们,酷爱花卉盆景,以照相为主业,业余栽植名花,侍弄盆景。1958年,赵父创办了一家花木商店,文革时期被更名富有时代特色的“红园”。“父亲把家里十几件名贵盆景都捐出去了,几件是百年以上的好东西,现在盆景博物馆里最大的《云壑松风》,就是我家的。”

  “小时候,我就住在盆景商店的园子里,经常有盆景艺人或爱好者前去聚会,切磋技艺。大概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或者说是家族遗传基因,我对盆景艺术渐生兴趣。”

    “到农村插队时,这个兴趣也没丢,但当时,纯粹是业余爱好,是排遣烦恼和乡愁的。”

  “我也尝试着返城,可几条路都走不通。”赵庆泉说,1972年,他考过扬州文工团,凭小提琴的特长过了专业关,可政审被挡。“资产阶级”出身的包袱,使他要想返城比其他人更难。

  返城无望,生活还得继续,农村收入实在太低,赵庆泉为了生活另找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庆泉积累的艺术素养有了用武之地。江都一家社办工艺厂,专门生产盆景小摆件,却苦于无人设计,赵庆泉成了他们“设计师”。他用石头开出模具,先后设计出60多个产品。

  “这60多个产品,我至今都保留着样品。在那里,我的工资较高,混吃了几年好饭,而且,自此我从做盆景摆件慢慢地转到了做盆景,那是我盆景事业的起点。”

  得遇良师徐晓白,这是他最大的幸运,更是改变他一生的大事。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