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王新     提问时间: 2006/3/12 20:55:29
邮箱:
问题:
 
请问专家:速生杨的栽培技术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3/12 21:00:38

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制定了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10年,主伐蓄积量达每亩17-20立方米的品种选择、种苗管理、造林整地等系列措施。
   本规程适用于合肥地区杨树速生丰产林建设。杨树零星栽植、四旁植树可按本规程进行技术指导。
  
   2、引用标准
   皖d/ly02-84《苗木标准》、d/ly07-87《造林技术规程》。
  
   3、栽培管理措施
   3.1品种选择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好品种或品系。根椐省林科所杨树良种区域化试验和实地调查,合肥地区适宜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杨树优良品种主要有:i-69、i-72,中涡1号,皖林1号,中驻2、6、8、9,南抗1、2、3、4,中汉22,nl-80351,55,725号等。
   3.2种苗要求及管理
   3.2.1速生丰产林建设应选用一级苗木,杨树一级苗木的标准为地径3.5厘米以上、苗高400厘米以上。
   3.2.2造林苗木要求发育良好,干形通直,根系相对完整,主根长度达25厘米以上。不得用已感染病害、遭受虫害或劈裂、主梢折断、根系过短等严重机械损伤以及失水、干枯和霉烂的苗木造林。
   3.2.3苗木应随起苗、随分级、随造林,严防风吹日晒。不能立即栽植的,应选背风阴向、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安全无害的地方进行假植,但其时间不宜过长。外地调运苗木,从起苗、包装、运输、假植至栽植,整个过程都必须采取保湿措施。
   3.3造林整地
   3.3.1对土壤较为瘠薄的土地,在造林前全面深翻30-40厘米,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强杨树根系对深层土壤的利用率。
   3.3.2采用穴状整地方法,按株行距定点挖凼,穴径和深度均不少于80厘米。
   3.3.3合肥地区挖凼时间以10月份为宜,因通过整个冬季的冻垡、风化,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3.4造林密度
   因杨树生长速度较快,在稀植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生长潜力。主伐后,树木下部可提供大径材,中部和上部可提供中、小径材,能满足各种材种的需要,效益较高。如果密植,其生长潜力受到抑制,树木相互争夺水分、营养和生长空间,易导致出材率低,经济效益下降。
   根据合肥地区的气候、雨水和土壤等立地条件,适宜的杨树造林密度为每亩56-22株(株距为3-5米、行距为4-6米)。
   3.5植苗造林
   3.5.1栽植前要将苗木根系浸泡在活水中2-3天后再进行栽植。
   3.5.2合肥地区栽植时间为12月上旬到翌年1月下旬。
   3.5.3栽植深度80厘米,标准的深度才能使苗木增加根量,吸收深层湿润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3.5.4栽植方法为栽植时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履土,层层踩实,培土成馒头形。
   3.5.5苗木定植后,一次浇足定根水,株均50公斤以上。
   3.6肥水管理
   3.6.1根据杨树材积生长与供水关系的分析,每年灌水要不少于4次,即3月中旬树木发芽前灌一次;5月上旬灌一次,以促进枝叶生长;6月下旬灌一次,干旱时要勤灌,降雨量大时可免灌;11月上旬灌一次,以促进根系发育。
   3.6.2充足的肥料是杨树速生丰产必要条件。
   3.6.2.1栽植时在凼内施足基肥。基肥以农家肥、土杂肥及饼肥为主,土杂肥和农家肥每凼施20公斤,饼肥每凼施2.5公斤,饼肥需粉碎并充分沤制腐熟后施入,切忌与苗木根系接触.
   3.6.2.2追肥.追肥时间为每年的4月底至5月上旬.幼树每株施入尿素0.5公斤,大树每株1公斤.
   3.6.2.3施肥方法.施基肥时,先将树苗放在树凼底部,回土40毫米,将肥料与表土在凼外拌匀后回填,要避免肥料与根系、苗干接触。追肥要开沟施入,施肥前要除净杂草。遇干旱时,施肥后应灌透水一次。
   3.7病虫害防治
   3.7.1杨树病害除少部分是传播而来,多数均为不良环境条件造成,如春旱、日灼、土壤瘠薄、长期积水等,合肥地区常见并易造成较大危害的杨树病害主要是杨树溃疡病。杨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其病症为:在枝干上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初期病皮下陷,暗褐色,后期干裂,易剥离。具体防治方法:选用良种壮苗,栽植时浇足定根水;加强肥水管理,复壮树势;已发病的可刮去病部后用浓度较高(1:3:15)的波尔多液浆涂抹。
   3.7.2杨树虫害的发生是因为预防不力、虫口积累较多造成的。目前常见并易造成较大危害的杨树害虫主要是杨尺蠖、草履蚧、杨扇舟蛾、天牛等。
   3.7.2.1杨尺蠖。幼虫取食树叶,发生期早,危害期短,常暴发成灾,可将树的嫩叶吃光,影响生长。幼虫腹部第二节两侧各有一个瘤状突起,背线白色,遇惊扰立即吐丝下垂,悬于树冠下,恢复平静后再慢慢绕丝上升到树上。主要防治方法是:坚持除草、施肥,毁灭越冬、越夏虫蛹;在树干基部捆薄膜,阻止雌蛾上树产卵;害虫上树后,用1000倍液40%乐果乳油喷杀。
   3.7.2.2草履蚧。体被白色蜡质粉,形似草鞋状,每年一代,若虫上树吸食树液。主要防治方法是:用胶带围在树基部,每天下午3时用扫帚收集害虫火烧;用氯氰菊脂3000倍涂喷杀灭上树害虫。
   3.7.2.3杨扇舟蛾。幼虫取食杨树叶片,常暴发成灾。幼虫体长35-40毫米,头黑褐色,体褐色或灰绿色,密生灰白色长毛。主要防治方法是喷洒1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或1000倍液敌杀死。
   3.7.2.4天牛。以幼虫蛀入树干危害。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虫能力;保护其天敌啄木鸟;掏净虫孔新鲜虫粪后,用毒签插入,或用注射器注入2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用泥密封洞口。
   3.8整形修剪
   3.8.1整形。第一年后,修去主枝竞争的侧枝及下部少数侧枝;第二、第三年修去粗大的竞争枝,修去少数下部侧枝;每四年以后反复修枝,直到形成6实长光洁干材。
   3.8.2修枝。1-3年,少量修剪。4-5年,修剪到树高3/1处。6年以后,修枝到树高1/2-1/3处,到6米为止。修枝以后,下部主干上再萌发的新枝,要及时剪去。
   3.8.3修剪方法。修剪应在秋冬季杨树生长停止时进行,要紧贴树干进行修剪,剪口要平滑,不能留茬或撕伤树皮。
   3.9林农间作
   3.9.1杨树速生丰产林可进行林农间作。以利用农作物的耕作、施肥和灌溉,改善杨树的生条件,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套种作物以豆类、花生和绿肥等为主,不得间作高杆、攀藤作物。套种作物要与树木有1米以上距离,以减少对杨树根系的损伤。
   3.9.2根据合肥地区实际,较好的套种模式是:前3年间作花生或豆类,4-5年间种牧草、药材或绿肥,第6年树木间伐后(株行距6米以上),继续套种花生或豆类两年,第8年开始套种耐荫牧草或绿肥直到采伐。
   3.10抚育管护
   3.10.1在树上缠绕草绳(不能太紧),防止人畜破坏。
   3.10.2新栽树木雨后及时培土、踩实,防止风吹倒伏。
   3.10.3松土除草,每年2-3次,深度为5-10厘米,里浅外深,不能伤根。
  
   4、合理采伐
   4.1在每亩超过30株的情况下,生长期达到5年后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立地条件进行间伐。
   4.2杨树生长期达到10年以上时进行主伐。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3/13 18:41:10

欢迎订购 《杨树栽培实用技术》  
 
    “...《杨树栽培实用技术》是陈章水先生从事杨树栽培研究几十年的科学总结,既有理论论述,又有实际操作方法;既有技术规范论述,又有经济效益分析。该书是一部非常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专著,它的出版发行,将会对我国杨树丰产林栽培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引自徐纬英先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杨树育种专家、资深老教授、国际著名林学家、国际杨树委员会原执行委员、中国杨树委员会原主席)为该书所作之序。

    该书理论论述与实用技术相结合,可操作性强,对于杨树速生丰产林营造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全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从自然地理、气候、土壤及生态条件分析和介绍了中国13个杨树栽培区的基本条件和特征,从理论上为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的适地适树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篇:对138个杨树品种(无性系)的起源、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适生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选择适宜的品种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下篇:对杨树速生丰产林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包括育苗技术、栽培技术、经营管理技术以及采伐利用技术都进行详尽的论述,对于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经营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另外,在附件中还收录了最新经过科学鉴定的11种二元立木材积表和2种材种出材量表,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此外还附有土壤处理药剂、种苗处理、苗圃病虫害防治及林地除草剂使用等方面的实用表。

    本书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著名杨树栽培专家陈章水研究员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定价80.00元/册。现面向社会推广,有需要者可 通过邮局直接向我办公室汇款购买。普通包裹另加包装邮寄费6.00元/每册,如需特快专递另加包装邮寄费30.00元/每册。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