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小李     提问时间: 2006/1/18 16:24:02
邮箱:lsk_75@tom.com
问题:
 
我想了解一些林业服务中心和林权流转的政策法规及实际操作问题,请各位专家帮帮忙。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1/18 17:05:20

林权流转:“绿色银行”的金钥匙

 

  如何打开“绿色银行”的大门,让林农/投资者真正看到、体会到林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答案找到了——把林权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各种形式的流转,让生产要素动起来。资源“动”起来了,“绿色银行”变成可以随取随用的活资金,林木和林地应有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资源经营才能向资本经营转变,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永安市马洪村启动林改时,赖兰容老汉以20.16万元中标承包800多亩集体山林。拿到林权,赖老汉并没有自己单干,而是与森发公司合股经营,老赖负责管护山林,公司负责设计、砍伐、销售等等。一年多过去,赖老汉说:“我的投资已经全部收回,还获利10多万元。”

  森发公司也从中获利,这家以造林、育林为主业的民营企业,拥有的林地两年内从4000亩发展到5.5万亩,既迅速扩大了公司的山林规模,也解决了林权管护难的问题,是林改创造的机会使他的企业实现了双赢。公司还以林权证抵押贷款,有计划地将资金用于造林、与林农合股经营林地。今年,森发公司计划投资400万元造林,并与另一家企业联手进军竹地板加工业。

  赖兰容和森发公司的“亲密接触”,是近年来发生在福建集体林区的许多生动故事中的一个。随着与林改配套的林权流转的铺开,林农因山而富,企业因山而发,山上山下被进一步激活了。

让资源“动”起来

  集体林权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山”的目标,但改革并没有结束。

  2003年永安市林改启动后,有的林农说,林改好是好,但林权证拿到手后,到底有什么用,心中没数。对此,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绿色银行’好是好,就是天天不开门。”

  如何打开“绿色银行”的大门,让林农真正看到、体会到林改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答案找到了——把林权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各种形式的流转,让生产要素动起来。资源“动”起来了,“绿色银行”变成可以随取随用的活资金,林木和林地应有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资源经营才能向资本经营转变,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原来集中的集体林权分配到千家万户,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明确了权责利关系,激活了林农求发展的梦想。但是,林改后也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问题,如林权的分散性造成经营规模小、风险大,资金筹措难,森林管护成本高等等。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影响林业经营的效益,进而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适应林业现代化的趋势,在公平基础上追求效率,成为改革的又一目标。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打开效率之门的金钥匙。

  随着配套改革的推进,各地林权流转在依法、自愿基础上渐次展开。截至今年8月,永安市通过林权登记管理中心,共完成林权流转27万多亩,金额24022万元。武平县交易中心成立至今年7月,共流转林权11万多亩,金额近695万元。

在规范中流转

  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有两片面积和蓄积量大体同等的山林。林改后,两位山林主人都想流转变现。其中一位,只进行个别沟通,以每亩700元转让。而另一位,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结果以每亩1600元成交。

  这种因交易方式的不同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收益反差,在林权流转早期并非个案。如何规范流转,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流转中的坑农、投机、炒作等行为?围绕这个问题,各地进行了探索。永安建立的林业要素市场,就是一个运作得比较成功的林权流转综合平台。

  这个市场由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木竹交易中心等组成,负责全市林木林地权属登记和动态管理、林权流转管理、林权证抵押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收集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证抵押、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对外滚动发布。

  通过公开、规范的交易,使林地、林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流转变得井然有序。洪田镇黄龙村一片119亩的山林,采取公开招投标,以27.1万元成交,平均每亩高达2277元。

  如今,全省林改县(市、区)大都建立起类似的市场或中心。在南平,10个县(市、区)全部成立林业服务中心,许多乡镇成立了分中心。其中,邵武市林业服务中心开设林权登记管理、投融资服务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武平县去年底组建了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下设产权交易中心,规定权属流转单位和个人须向当地林业站提出申请,经县林业产权管理中心等勘测评估后进入产权交易中心,或拍卖或招投标,确保交易的公正公平。

  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有的流转活立木,有的流转采伐权,有的流转采伐后的迹地使用权,有的流转一个轮伐期,有的以林权入股合作经营。林权大都流向有资金、有技术和管理实力强的经营大户、耕山能人、专业造林公司、林产加工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格局渐成气候。

  但是,流转过热,会不会让林农重新失山失地,违背林改的初衷?林改工作人员发现,有些经济较困难的林农,往往急于将林权变现。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翁小杰和三明市林改办副主任薛行忠认为,各地在具体实践中,只要注意引导,控制林权频繁、过度流转,就可以防止一部分投机商过分炒作,制造新的失山失地农民。

  在三明、南平等地,出现了一种专业造林公司与林农合作的新模式。比如永安森达公司、光泽营林公司等,林农以林权折价入股公司,林农负责现场管护,公司负责设计、生产、营销等专业管理,林农不失地,又可获得工资、分红等持续性的收入,公司则实现规模经营。许多地方林业部门表示,这正是他们提倡和引导的流转模式,是林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实现多赢的一个有效路径。

转入大市场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福建考察时说,福建这次林改,通过山林、山地第一次分配,体现了公平原则。通过资源流转,进行第二轮交易,体现了效益原则。资源变成了资产,流转带来了显著效果。

  首先,催生了一批以资金、技术为纽带,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新型经营实体。比如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合作林场、专业造林(营林)公司等,这些实体使林业经营逐渐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可持续的方向推进,林业效益明显提高。

  在永安西洋镇,村民合作成立的下街志煌股份合作林场和虎山家庭合作林场去年底重组成虎山合作林场有限公司,以股份公司形式管理运作。现在经营的林地达1万余亩,木材交替生产销售,改变了独户经营时十年投入一年收成的局面,林农年年可分红。林场融资也更方便,今年3月公司还收购了格兰矿泉水公司的全部股权,实现了跨行业经营。

  目前,永安已组建各类股份合作林场、家庭林场63个,其中经营面积3000亩以上的24个;已注册规范化股份制林场4个。尤溪县成立14家非公有制林场,经营面积达18万多亩。武平县家庭合作、股份经营林业经营实体达80多家,经营面积28万亩,今年造林达11000多亩,成为当地林业生产的主力军。

  新型经营实体不仅解决了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所带来的防火防盗难等问题,还通过加强分工协作,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和风险,规模效益凸显。一位股份制林场的股东说:“以前看林、办证等,各干各的,麻烦得很,花钱又多,现在我们分工,方便又省钱。”

  其次,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迅速向林业集聚。一批大企业、大财团纷纷投资林业,原来林业部门的单一投入变为林业部门、企业、林农的多元化投入,出现了可喜的投资热。近两年,许多地方个私造林比重已达90%以上。今年1—8月,漳州林业实际利用外资6777万美元,同比增长2倍以上。今年“9·8”期间,全省林业共签约32项,总投资17亿美元,实现了较大增长。

  许多林产加工企业,纷纷投资建基地。沙县金山木业有限公司林改后买了近2000亩林地,作为公司原料基地,并用1000亩林权抵押贷款170万元,使产品加工升级项目获得了急需的流动资金。邵武福人木业每年除投入60万—100万元用于造林外,还为林农每亩无息垫资150元,建立了数千亩的基地,林农砍伐后的木材,按市场价实物抵偿公司。对愿意以林权与公司合股经营林地的,福人投入资金、技术,聘请林农管护,并与林农分红。光泽沪千公司也通过林农以林权入股并受聘成为雇工、企业出资购买苗木、委托营林公司经营的形式,办起了大规模的基地。这种“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技”经营模式,正在进一步推广。

  通过流转,促使更多的林农、森林资源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林业发展被有效激活,林业效益提高了,林农收入有保障,公司原料也有保证,实现了共赢。林权流转,正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绿色银行”之门。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1/18 17:13:52

林改,让林农真正做了山的主人

——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上)

2005年9月中下旬,国家林业局组成两个调研组,由政策法规司和森林资源管理司牵头,会同计资司、宣传办、经研中心和林干院,赴福建、广东、江西、浙江4省14个县(市)的集体林区,对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调研。本报记者得以和福建组同行。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深受林区各级政府重视和群众拥护,已取得显著成效。从今天开始,本版分上、中、下三篇,刊发福建省林权改革的调查与思考,并就此开设新的专栏"调研与思考"。

2003年,福建省为解决“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的问题,在全省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期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

“林改,让我们真正做了山的主人”,永安市洪田村林农赖兰亭话代表了广大林农的心声。

还山于民,让利于民,促进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全面落实

为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对林权制度改革的认识,福建省各级政府大力宣传林权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全省累计发放宣传材料82.2万册,刻录光盘1200多张,免费发到各乡村。

林改启动当年,福建共确定县级改革试点村316个,乡级试点村940个。通过试点,探索出自留山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折价转让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操作程序。

松溪县作为林权改革试点县,渭田镇杉坑村创造出“均山到户,承包经营”的雏形。南平市与三明市开展林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一个以林权证为权益担保(抵押),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确权、办理登记及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评估后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信贷品种——林权抵押担保贷款应运而生,初步解决了林农生产融资难的问题。

在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4月,福建在全省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并严格按照4个步骤实施改革。一是调查摸底。对过去林改所签订的各类合同,群众无异议的,予以维护和巩固确认。林木产权已明晰的,补签有关合同后完善提高。林木产权未明晰的以及现有集体山林尚未落实林改的,将现有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户。二是制订方案。根据不同类型,分别拟订具体实施方案。三是开展外业勘测,进行宗地区划,准确确认权属,明晰权属到户。四是确权发证。对在深化改革中一经明晰产权的山林,及时予以登记,并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改革成果。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已完成明晰产权的村11,636个,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98.9%;集体商品林已登记面积7311.5万亩,已发(换)证面积3564.1万亩,分别占应登记和发(换)证面积的90.1%和43.9%。

针对林改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福建省正在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去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与国家开发行福建支行签订协议并在永安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这是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变森林资产经营为资本经营。据统计,近三年,全省利用森林资源担保贷款金额达22.53亿元,其中以林权证抵押贷款4.5亿元。二是创建新的管理体系。2004年10月,永安市建设了林业要素市场,并在各乡(镇)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分中心。通过要素市场的建立,管理更加高效,林权流转更为顺畅,促进了林地、林木价值的提高。贡川镇集凤村,92亩林地的25年林地使用权拍卖,林地使用费达到每年每亩44元。邵武市林业服务中心在做好为林农发证和流转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培育壮大林产加工产业集群,筹建林业博士后工作站,积极谋划林产工业从研发到品牌到市场销售的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创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地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邵武市成立了民间性自律组织138家。永安市在各乡(镇)成立了社会化服务总协会,并成立了89个专业协会,为林农提供营销、技术、种苗等方面的服务。福建省准备在三年内培训8000人,使其成为林业技术员。

福建省把林改检查验收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来抓。2005年6月,以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召开为标志,林改进入检查验收阶段,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的通知》、《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印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福建省林业厅组织检查验收,重点检查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林改是否依法依规,并严格遵循乡(镇)自查自纠、县级组织自查、省市联合抽查的程序,确保检查验收的质量和成效。永安市目前已通过省检查组的检查验收。古田县制定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检查验收办法》,对已申请发证的79个村随机抽取31个村开展检查验收试点工作,经过严格规范的检查验收,其中合格的有18个村,基本合格的有10个村,不合格的有3个村。

林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需要

——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中)

林改的成效不仅在于激活了林业
  林权制度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林业从单一国家投入转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投入。
  永安市上坪乡龙共村村民杨国松说:“现在对政策更有信心了,敢于投入,可以放手大干了。”村民杨家钟用林权证作抵押贷款3.5万元,全部投到山上,造上了速生的桉树。今年,福建省造林面积突破200万亩,比往年翻了一番,非公有制造林比重由2003年的不足50%上升到70.7%。
  像种粮一样育林、像管田一样管林,这一经营理念目前已深入林农心里。永安市上坪乡党委书记陈长华说:“农民经营竹山实行动态管理,老、小、病竹下山,自觉留大、好、壮的笋种,插上标签,像选女婿一样,山上的一根根竹条、木条变成了一根根‘金条’、‘银条’。”
  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收入大幅提高。2004年,永安市人均林业收入22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02%,比上年增长15%;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235元,同比增长12.27%。竹子现代科技园区的林农大搞高效经营,笋竹收入达3000元/亩,现在年收入的80%—85%都来自竹山。2004年,邵武市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1700元,占总收入的41.7%;南平市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现金收入1560.8元,同比增长55.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全省林业产业发展。2004年,福建实现林业总产值735亿元,名列全国前茅。永安市现有各类木竹加工企业190余家,林业每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量7000人左右。由于林农高效经营措施的落实与银行资金的带动,2004年,全市林业总投入2.27亿元,同比增长1.8倍,林改实现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林业的集聚。
  林改中,各地把《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教给每位村民,林农都懂得依法维权,都懂得民主程序,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三明市、南平市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重点投入村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学生助学等公益事业,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穷有所帮。
  林改成效的取得具有深刻的必然性
  福建林改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需要,也是林业多年实践的呼唤。
  从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2002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因此,林权制度改革具有了法律、政策和群众基础。
  随着中央林业《决定》的颁布和以生态建设为主林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国家林业局按照统筹区域林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福建省作为“南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加速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的任务。完成这一重任没有发展不行,没有改革更不行,福建林权制度改革恰逢其时。
  2003年,福建省召开专门会议动员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关于加大力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林改之前,福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为林改创造条件,打好基础,避免了林权制度改革的“单枝冒进”、“单兵作战”。全省于2001年完成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区划出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商品林9733万亩。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仅限于集体商品林,生态公益林暂不列入林改范围。全省从2000年起大幅降低了商品木材和林产品税费的起征价格,木材销售税费由原来占售价的46%下降到现在的26%。据统计,全省林业共减税让利8.81亿元,财政反哺林业的转移支付2.9亿元,仅此两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3.01亿元。南平市于2000年率先出台竹木税费改革政策,税费项目由原来的25项减为11项,使毛竹税费负担下降70%,木材税费负担下降65%。从2001年起,福建省实行木材和林产品的产销双方直接见面,南平市每立方米木材让利给林农50元—80元。从2000年开始,福建各地陆续将林业主管部门人员供养纳入财政,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森林公安派出所人员转制,稳定基层林业站,解决林业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这些改革的实施,基本打破了计划经济下的林业生产框架,为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改实践回答了几个焦点问题

——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下)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再调整。对此,有些干部群众的思想顾虑较多,福建林权制度改革实践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四点疑虑烟消云散
  会不会出现大规模乱砍滥伐?三明和南平市许多农户联合起来,成立联防协会,实行互助联防。2004年,三明市发生各类涉林案件同比下降57.7%,南平市森林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0.1%,林业行政案件下降23.4%。在永安市洪田村,村民为避免上山砍柴破坏林子,全村改用沼气或液化气。实践证明,随着经营主体的落实、农民法制观念的增强,林改后,乱砍滥伐现象只会减少,不会增多。
  会不会出现经营小农化倾向?福建省为正确处理“耕者有其山”和规模化经营的关系,积极引导林农联户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实现“林权分散、经营集中”,发挥规模效益。邵武市吴家塘镇铁罗村将3300多亩山林组建成股份合作林场,村集体股份占30%、村民股份占70%。光泽县司前乡司亮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将均山到户的竹山通过入股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每年由公司投入60元,其中林地使用费20元给集体、抚育款20元给农户,并负责机耕路的开设,采伐毛竹5:5分成,解决林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
  会不会动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林改后,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为村集体提供了持续收入,这在国家取消农村税费、基层财政来源减少的情况下,为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巩固了基层政权。据初步统计,福建省主要林区每个村集体每年林业收入可达3万元—5万元,沿海林区山村也在万元左右。永安市228个村每年仅收取林地使用费就超过2000万元。2004年,邵武市水北镇龙斗村村财高达115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道路硬化、小学教育、自来水工程。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村委会主任邓文山最大的感受是,村里收入增加了,能为村民办的事多了,村主任当得有意思多了。
  会不会削弱生态公益林保护?商品林搞活后,生态公益林如何保护?永安市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洪田镇洪田村把生态公益林管理责任分片落实到林农身上,通过乡规民约约定,生态林损失1立方米,负责管护的林农用10立方米用材林赔偿,以此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责任。对于桃源洞国家级风景区的石林景区周围的生态公益林,景区与林农协商,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20万元,补贴给林农用于强化景区周边森林的保护。南平市也出现了类似做法,为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开辟了新路。
  五条建议推进林改
  要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几年,江西、云南、重庆等19个省(区、市)8000多人次到福建参观学习,这对推动南方集体林林区的改革功不可没。调研组建议,在中国绿色时报、国家林业局网站上开辟专栏,总结福建林权制度改革的丰富经验;适时召开南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南方集体林区,每个省再选出一两个县,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要对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调研组建议,明年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福建开展专题调研,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升华;邀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等对福建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调研,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南方集体林区的林权制度改革。
  要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福建在林改过程中,同时发育了山权、林权交易市场。因此,规范和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至关重要。调研组建议,根据《森林法》的要求,尽快出台《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尽快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立森林资源评估师资格认证制度,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
  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福建省4294万亩生态公益林中,3876万亩属于集体林,这些林木是当地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之一。划为生态公益林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生态林与商品林经营收入相差越来越大,将严重挫伤林农的积极性。调研组建议,要扩大筹集生态补偿基金的渠道,建立健全市场支付渠道,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向受益方收取一定数额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用于公益林建设。
  要开展非公有制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试点。调研组建议,在福建开展股份林场、合作林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试点,将经营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引导林农科学经营森林资源。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