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麦田里的守望     提问时间: 2009/12/6 11:45:01
问题:
 
治沙时应从那几方面入手防治风沙危害,以及方法。
 

回复专家:步兆东,回复时间:2009/12/6 11:58:03

21世纪中国防沙治沙技术对策的探讨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与沙化土地的扩张更使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荒漠化蚕食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1  沙化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防治沙漠化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界定的指标,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即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基本上分布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以及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3.317亿hm2,占国土陆地总面积34.6%。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面积监测结果显示,截至1999年底,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1.74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区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十分惊人。

土地沙化过程是渐进的,但其危害及其产生的灾害却是持久和深远的,它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后代。沙化造成的危害既有突发性和局部性(沙尘暴),又有持续危害的渐变性和广泛性(沙埋、沙压)。依据我国最新公布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进行估算,中国荒漠化危害和风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642亿元,平均每天损失1.76亿元;据估算每年因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3亿元;荒漠化及其衍生物危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合2889亿元。

2  防沙治沙对策的探讨

2.1  防沙治沙的基本思路

21世纪中国防沙治沙原则思路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预防为主是指全面防治沙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不仅要保护现有天然林、草原等现有植被,还要保护沙区的水面、湿地等,制止盲目开发,防治产生新的沙化土地。防治结合是应把控制沙化速度、防治沙化发生作为主攻目标,集中使用有限的治沙经费,防止和治理对群众产生直接危害地段,如村庄、城镇、工矿区的四周,沙漠、沙地边缘,农田、河流、水面的四周,公路铁路两侧等,通过植树种草不断扩大治理范围。综合治理不仅要把点上的沙漠化土地治理好,而且要防治大面积土地沙漠化的发生。

2.2  建设三大屏障,遏制土地沙化

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本身是一种自然景观,治沙不是在戈壁滩上、大沙漠里种树,而是遏制沙化扩展的趋势,是在一定的周边治理。在中国有沙地及沙尘暴存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通过林草生物固沙遏制住土地沙化是可以做到的。

2.2.1对现有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

沙地植被是维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一个主体,破坏容易恢复难,因此要把保护荒漠植被放在第一位,不然所有的治理、植树造林等最后都将功亏一篑。大沙漠里胡杨林的固土作用十分明显,树龄达几百年、几千年,红柳、梭梭、榆树、柠条、沙棘等也是上佳抗沙树种,必须保护,没有这一块荒漠植被的维系,治沙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2.2.2因害设防,建立防风固沙林草带

沿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周边建立大型防风固沙林草带;在沙漠与绿洲之间依法建立大型固沙防护林带。政府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划出地块,精心组织群众逐年完成。

2.2.3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对风沙危害严重的干旱耕地,推广免耕法,即“把根留住” 耕作法;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沙尘暴灾害;对沙化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2.3  以人为本,创新思路

    我国在县级财力不到1000万元/,群众收入不到1000/年的基础上从事生态建设的伟大事业,困难不少。通过监测、分析中国土地沙化的问题,一些专家提出5%是干旱的气候原因,95%是人为因素,“五滥”是主要原因,即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用水。然而,这些都是表象,核心问题是环境以及人口容量的问题,人口过多,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度。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提倡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在国家的政策法规制定上必须为群众的生存与发展着想,按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开拓创新思路。

2.4  明确责任目标,分区分类综合治理

2.4.1对草场沙化、退化地区,实行以牧为主,封禁沙化退化土地

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半干旱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是我国比较完整的一块草原。但是30多年来,牧区垦荒面积越来越大,使土地急剧沙漠化。半农半牧区,虽然其水热条件比牧区相对优越,但由于长期轮荒旱作的结果,沙地面积越来越扩大,包括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地及其他零星分布沙地,都是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有些地方相当严重。中南部半农半牧区由于农业人口增长快,虽然人均拥有耕地0.33 hm2,但单产低,这个地区发展牧业生产潜力更大,只要加以封禁和适度利用沙化土地和退化草场,经过56年可见成效。各地实践表明,在流动沙地上,当草灌覆盖度达30%以上时,流沙就基本上被固定,当灌木覆盖度在40%以上时,沙化土地面积可以控制。

2.4.2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植被

虽然草原的经营管理和合理利用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它与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技术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必须做到以下3点。

实行以产草量确定载畜量,草畜平衡。

合理放牧,科学养畜。

应树立草原植被资源的商品概念。

2.4.3按沙化类型确定主攻方向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各地在前一段各种不同治理模式先行试点示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治理土地沙化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积极开展节水型林草带建设和沙化草原治理,加大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和荒山荒沙造林种草力度,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每一项工程建设都要增加科技含量,运用先进技术,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建立人工植被,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为了防止固定及半固定沙丘活化、半流动及流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前移侵占原非沙漠化土地类型,除了在其外围沙漠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保护天然植被的工作外,其前沿地带还要营造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或防沙片林,其内部建立农田(草场)防护林网,形成“乔、灌、草”,“网、带”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风沙灾害严重地表区,应以种树种草为主,坚持发展林业、园艺业与牧业。

采取综合措施,解决能源

大力营造沙漠薪炭林;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在农村广泛推广节柴炉灶,减少生物能源的浪费。总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沙漠植被不再遭破坏。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沙化土地地区人口的增长,必将增加对沙漠水、土、生物资源的需求量。因此,控制人口发展速度,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相协调均衡发展的生态系统,对防治风沙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

采取工程防治措施,其目的是抑制沙地风蚀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风沙流的搬运、堆积的形成条件。由于沙漠干旱少雨,水资源较为紧缺,在缺乏水源的地方,可利用柴草、树枝、化学材料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设置沙障,拦阻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或采取工程设施输导流沙,达到控制风沙灾害的目的。      

2.5  治沙工程管理,责任到人

目前,国家花大量的资金和粮食搞生态建设,但个别地方群众反映工程质量差,钱粮不到位,“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很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强化工程管理质量,应做到以下4点。

实行地方政府工程管理“一把手”责任制制度。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力度。

加强资金使用“阳光”管理工作力度。

目标责任管理落实到人。

2.6  健全六大体系,完善管理制约手段

2.6.1健全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

依照20021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的有关规定,在国务院领导下,从中央到省(市、区)、市(地、盟)、县(旗)、乡(镇)成立荒漠化(防沙治沙)协调领导小组,在林业部门常设办公室,沙化严重地区林业部门应设立治沙行政(事业)职能部门并设荒漠化监测中心(站)。

2.6.2完善政策体系

尽快出台与法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等规章制度。建立适应工程需要、有利于鼓励非公有制参与治沙的资金扶持、税赋优惠、土地利用政策和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

2.6.3健全科技支撑、技术推广体系

制订防沙治沙标准、规程、规则和办法,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强与工程配套的科技攻关研究,建立技术分级培训制度,做好科技支撑组织保障建设。

2.6.4建立沙化监测、预警、实行定期通报制度。

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荒漠化、沙化监测和预警体系,实施有效监控,实行定期通报制度。

2.6.5健全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沙

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北京宣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及每年的6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宣传、执法等项领导工作。

2.6.6履约及治沙国际合作体系

通过中国履约执委会秘书处向联合国公约秘书处、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组织沟通、宣传,并积极寻找引资合作机制,拓宽治沙技术、政策及国内外合作领域。


 

回复专家:步兆东,回复时间:2009/12/6 11:59:11

调整治沙方略 抑制沙尘暴危害

  沙尘暴是一种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但如果防沙治沙方略得当,可以有效地抑
制风沙危害,弱化沙尘暴。为此建议调整目前的治沙方略。
  一、改治理沙漠为主为控制土地沙化和抑制裸露农田起尘为主
  在我国沙尘暴防治中有不少人认为防治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这实际是一大误区。
其原因有二:一是沙漠是在极度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观,人类难以改
变;二是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危害的沙尘暴的尘源并非沙漠,而是农牧区的沙化土
地和裸露农田。
  沙漠是在极度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观,在无丰富的外来水源的情况
下难以改变。然而,一些个人、集体甚至企业承包沙漠大搞植树造林。如1995年春天,
民勤县个体经营者李培瑞承包下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6000亩沙滩地,满怀信心的作规
划、修林带,准备治理好沙滩搞开发。然而,6年过去了,如今,沙子没治住,他自己还
背上了250万元沉甸甸的债务。正如李培瑞自己所述:“风沙太大了,辛辛苦苦推平的
地、种下的树,一场大风就全给埋了,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一年里这种人与风沙的拉锯
战得打上十多个回合,不算人工费,每年仅苗木等损失就近30万元。”这哪里是治理沙
漠,这实际上是在破坏沙漠生态系统。
  形成沙尘暴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二是丰富的干燥而又松
散裸露的地表物质。据对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暴的研究结果[1],产生沙尘暴的地表物质
以粉尘为主,它并非主要来自于沙漠,而是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的农
牧区。该区域处于我国草原地带,土地利用以牧草地和旱作耕地为主。其草地面积占
31.5%,旱作耕地面积占32.2%。一是由于过垦、过牧,土地严重沙化;二是春季多风
季节大片农田还处于休闲裸露状态。大风经过该区域,尘土飞扬,成为沙尘暴的强供尘
区。
  沙尘暴中的尘埃并非主要来自沙漠,而主要来源于正在沙化的土地和裸露的农田,
所以抑制沙尘暴的根本并不是治理沙漠,而是要控制土地沙漠化和抑制裸露农田起尘。
  二、改以人工植树种草为主为以保护性恢复植被为主
  当前,在防沙治沙方面存在严重误区,即一提防沙治沙就是植树种草。不错,在
京、津等遭受风沙危害、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大、中城市可以鼓励植树种草,其目的是
减少就地起沙。但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区,因气候干旱,显然植树种草成本很高,并且成
活率很低,甚至由于植树种草使原来本已基本固化的地表活化,而加剧沙化。在这些地
区,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让其植被以自我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
辅。如在包兰铁路线的腾格里沙漠南沿,铁路两侧约1公里的宽度内,仅围栏、禁牧、禁
樵四五年,即可出现覆盖度在40%以上的植被,沙化得到了有效遏制。在盐池县柳杨堡
乡的1200公顷活动和半活动沙地上,封育飞播四五年,也能长出覆盖度在60%以上繁茂
的黑沙蒿群系,并在活动沙地表面形成能抗风蚀的土壤结壳,大面积沙化得到有效地遏
制。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浪县明沙咀一带,原来是牛羊遍地、流沙四起的荒漠,经全
面封育,目前已是灌木丛生,起伏的沙丘变成了别致的“园林”。实践表明,只要减少
人为干扰,是可以有效地弱化风沙危害的。
  三、改直接治沙为主为直接治沙与间接治沙相结合
  直接治沙是指在沙化土地上实施退耕、围栏封育、植树种草或其它地面覆盖与裸土
固化措施(注:在此已将沙漠治理排除在外)。当前,治沙的重点正是直接治沙,其结
果应该是人进沙退。但由于直接治沙未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效果并不理
想。
  间接治沙是指通过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集约化农牧业和二、三产业,提高其人口
承载力,缓解土地沙化地区的人畜压力,促进沙化地区生态恢复。
  在草原退化地区围栏封育,建设“草库仑”,实行划区轮牧,从局部区域看可以有
效地治理草地沙化。但如果不将区域内的人畜压力释放出去,围起来的地方,沙漠化有
所逆转;没围起来的地方,则由于人畜压力的加大,植被破坏更加严重,势必造成沙漠
化的继续加剧。
  在沙化农牧区,实施退耕退牧,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地沙化,但如果农牧民的生存与
增收问题得不到解决,退耕退牧难以实施。
  为了减轻退耕退牧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对退耕退牧户实施政府补贴是否可行?答案
是短期可以,但长期效果不佳。“2605”造林种草项目可以间接地说明这一结果。80年
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在宁夏西吉县实施了代号“2605”的造林种草项目,共造林
79万亩,种草 7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 1/3。当时,粮农组织专家评价该项目是“世
界最佳人工林”。然而,如今林地已不足 30万亩,草地几乎没有了。这个项目失败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应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以解决群众的温饱和经济
来源问题[2]。群众粮不够吃就开荒,老百姓缺钱买煤,只好砍树烧材。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缓解人畜对沙化土地的压力,必须依
靠科技,集中有限的资金,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强化基本农田与基本牧场建
设,发展集约化农牧业。为此建议强化覆盖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设施草业示范工
程、设施养殖示范工程、设施园艺示范工程和农田高产冬种牧草示范工程建设。
  强化基本农田和基本牧场建设,发展集约化农牧业的防沙治沙效果是显著的。如在
农牧交错带建立1亩的塑料大棚,其产出相当于110~140亩退化耕地的产出量[3],即建
立1亩的塑料大棚,可以促使110~140亩退化耕地退耕;在宁夏利用稻田冬闲季节每发展
一亩冬牧70黑麦(牧草),亩产干草600~700公斤,可以促使20~30亩退化草地退牧;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推广地膜玉米技术,使粮食产量由亩产100多公斤提高到
600公斤,种1亩地膜玉米可以退耕3亩沙化土地(樊胜岳,中科院),改种柠条等治沙牧
草,使当地的沙漠化进程迅速得到遏止。
  四、改植树造林为主为种草种树与农作措施相结合
  目前,有不少人一提治沙就是植树造林,这实际上是一大误区。的确,在适宜地区
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抑制风沙危害;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盲目种树,不仅起不到治沙作
用,反而有可能加剧土地沙化和沙尘暴。其原因: 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以
草原和荒漠为主,在荒漠和草原地带大面积营造林木违背了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不
仅树木难以成活,而且由于地表结皮和天然固沙植物遭受破坏而加剧土地沙化;二是在
干旱地区盲目种树,由于树木强烈的蒸腾作用,使土壤更加干旱,树木周边的草被因失
水而干枯,植被更加稀少;三是如果依靠过量开采地下水来发展灌溉林地,则会由于地
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形成有限的灌溉林地的同时,周边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因失去浅层地
下水的滋润而干枯,土地沙化将进一步加剧。
  在治沙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主要种植耐旱草本植物和耐
旱灌木,乔木只能作为局部地区(包括绿洲地区的防护林带、较湿润的山区、城镇与村
庄所在地、水系沿岸等)的发展对象。
  农作措施在防沙治沙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大家知道,
大面积的裸露农田是春季重要的沙尘来源,因此,增加农田的春季覆盖是减少沙尘来源
和防止农田沙漠化的关键性措施。主要方法有:提高作物秸秆的留茬量,冬春免耕,实
施覆膜种植,以减少农田冬春季节的风蚀量和风蚀时间;调整种植业结构和耕作制度,
例如在冬闲田种植越冬性一年生牧草,一方面可以提高冬春季节的光能利用率,多收一
茬饲草,另一方面由于越冬牧草返青早,在沙尘暴发生前已长到一定高度,可以覆盖地
表,减少或防止起沙。
  冬小麦不只是高耗水粮食作物,还是一种防风固土的农田覆被植物。最近几年,由
于北方缺水和小麦耗水较高,压缩冬小麦种植的呼声很高。在冬末春初,除了麦田和少
量牧草地与覆盖菜地,北方的农田基本上处于裸露状态,大风一过尘土飞扬。而冬麦
田,此时地表已基本被小麦所覆盖,大风过后难有沙尘扬起。所以在还没有找到能够取
代冬小麦的冬种作物的情况下,应将冬小麦作为一种防风固土作物看待,不应轻易取消
冬麦种植。
  五、调整企业在治沙中的作用
  企业的宗旨是盈利,所以加入治沙行列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广阔的沙地进行开
发,他所考虑的主要是局部利益,而较少考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例如,企业为了开
发区的发展,首先要大力开发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而过度开发水源必定会对
周边地区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造成重大破坏。
  在治沙过程中,企业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集
约化的农牧场,或二、三产业,以接受来自于沙化严重地区的农牧民,以促进退耕退
牧,减轻人们对沙化地区的干扰;同时,带动农牧民科学种田、科学养畜,推动农牧民
有效增收。即企业应主要从事于间接治沙工作,而非直接治沙工作。
  六、加强部门间合作,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沙化是沙尘暴加剧的主要原因,过垦、过牧、过采(采伐林木、采挖药材等)
又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而贫穷与土地贫瘠又是过垦、过牧、过采的导引。防沙治沙
不能只是植树种草,还应包括解决贫穷与土地贫瘠问题,即解决农牧民的永久性生存与
增收问题。而这些问题只靠治沙部门(目前以林业部门为主)是解决不了的。在防沙治
沙过程中,农、林、水等部门应加强合作,实施系统性防沙治沙。即林业部门的重点是
在适宜地区植树造林,而农业和水利部门的重点则是通过实施“农牧民永久性生存与增
收工程”建设,解决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现象,使退耕退牧成为可能。当前农、水部门
的重点是强化基本农田和基本牧场建设,发展集约化农牧场,以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促
进退化耕地和退化牧场退耕退牧。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9/12/6 12:09:25

   请参考:

http://www.caf.ac.cn/newcaf/unit.cfm?id=11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12/6 14:14:23

防止风沙危害的基本原理 

    根据风力侵蚀原理和风沙运动规律,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技术措施有多种多样,但其原理和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表风速;(2)阻止气流对地表的直接作用;(3)提高沙粒起动风速,增大土壤或沙面的抗蚀能力;(4)改变风沙流的运动规律。在遵循这些规律和途径,通过植树种草或设置障蔽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增大植被覆盖度或铺设沙障,遮盖地表,喷洒化学胶结剂或增施有机肥,改变沙土结构,拉平沙丘造田等手段,达到固沙和治理的作用。
工程治沙技术

    工程治沙是指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防治风沙危害的技术体系,通常又称为机械固沙。工程治沙按采用的材料和实施的目的不同,分为机械沙障固沙、风力拉沙、水力拉沙和化学固沙等几个方面。机械沙障是利用柴草、粘土、板条、卵石等没有生命的材料,在沙面上设置成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从而控制风沙流的运动方向、速度、结构,起到机械阻挡风沙的作用,它是工程治沙的主要措施之一;风力拉沙和水力拉沙都是利用风或水为动力基础,人为地控制风沙的蚀积搬运,因势利导,变害为利的一种治沙方法,在我国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等沙害治理种应用较多;化学固沙是指在风沙危害地区,利用化学材料和工艺,对易产生沙害的沙丘或沙质地表建造一层能够防止风力吹扬又具有保持水分和改良沙地性质的固结层,以达到控制和改善沙害环境,提高沙地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植物治沙技术

    植物治沙又称生物治沙,是通过种草种树增加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等手段,阻止流沙移动,防治风沙危害,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技术措施。植物治沙是众多治沙措施中最经济有效而又持久的技术措施,是我国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防沙治沙手段。
植物治沙内容丰富,依据风沙危害程度和治理目标,其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固定沙丘流动;
(2)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
(3)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阻截流沙对绿  洲、城镇、交通沿线、水利设施以及其它基础设施的侵袭和破坏;
(4)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绿洲和牧场的稳定,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12/6 15:18:28

首先是固定流沙。可采用草方格的办法。

更简单的办法是往沙地里面撒糜子种子,成本低,固沙效果好。

然后再栽树木。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9/12/8 7:20:46

http://www.zynw.com/lanmu2.php?lmid=26&wzid=26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风沙治理技术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