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经营与管理
苗圃是从事苗木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单位。大多数国有苗圃被定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因此说,国有苗圃是企业性质的事业单位,其负责人必须懂经营会管理。然而我省许多苗圃,盲目经营,粗放管理,经济效益不好。本文对苗圃经营与管理进行了简单论述,仅供参考。
一、苗圃经营
(一)苗圃经营的内涵
苗圃经营是通过研究苗木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苗木,考虑如何把苗木迅速销售出去,及如何增强苗圃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即如何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苗圃经营主要包括制定发展目标和作出经营决策这两个方面。发展目标是苗圃在较长时期内,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应达到的目的。它具体体现在苗圃的长远发展计划中。经营决策是苗圃为了实现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步骤。
(二)苗圃经营决策
苗圃经营决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战略决策。指对苗圃重大的,长远的问题决策,如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的确定。
二是战术决策。指苗圃在实现总目标过程中对具体问题的决策,如人员的调整、生产设施建设等。
苗圃经营决策必须遵循的程序:一是形势分析,二是比较方案,三是择优决策。
形势分析是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对苗圃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综合分析与平衡。目标确定之后,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再改变,但是外部环境很难控制,只有内部条件,苗圃可以作主。因此,苗圃在进行三者之间的平衡时,必须内部服从外部,就是说,苗圃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创造和改善条件,提高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目标确定之后,苗圃可编制若干个决策方案,再对这些方案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最后作出择优决策。
(三)苗木市场分析
苗木是一种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必然遵从价值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其特殊性。苗木在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没有变成商品时,年年生长,它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商品。一方面苗木生产者以苗木为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构成买方、卖方、价格等商品关系。另一方面具有使用上的时效性、地域上的局限性、价值上的隐蔽性、效益上的社会公共性等特征。
一般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靠需求来拉动的,苗木的生产和销售虽然也是靠需求来拉动,但它的需求又分两种,一种是最终需求,即把苗木直接用于造林绿化;另一种是中间需求,许多苗木售出后没有用于造林而是用于二次育苗。苗木生产受苗木繁育本身的需求和造林绿化需求的双重影响。这在苗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时期,容易造成产品过剩。一般来讲苗木生产的市场规律是周期性短缺和周期性过剩交替出现。大部分树种的苗木培育周期较长,有的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当前的生产面对的是将来的需求,而现在需求的是过去生产的苗木。
苗木这种特殊商品的属性无疑增加了对市场分析和预测的难度,可以说苗木生产比农作物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性。苗圃必须树立风险意识,采取一些降低风险的措施,如选择育苗品种时,可以考虑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大路苗木与优新苗木相结合,短周期生产苗木与长周期生产苗木相结合,单一用途苗木与复合用途苗木相结合等。
(四)如何提高苗圃的竞争能力
1、正确地选择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和预测,分析市场的需求情况和走势,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自身条件综合分析,确定应选择的市场和放弃的市场。然后,制定出开拓市场先后计划。
2、制定品种策略。苗圃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适销对路的品种。首先决定生产苗木的种类。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品种的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需要。
3、增强创新和销售能力。要注重产品、机制和技术创新。同时,改变“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采用“主动出击”的营销策略和方式。
4、加强售后服务工作。用户购买苗木,要求达到标准,保证成活。做到按标准号苗,起苗,保护好苗木活力。保护苗木活力是保证造林成活的前提,也是售后服务的关键。起苗后不能立即运走时,要 及时假植,要确实埋好,必要时应灌水。包装和运输时注意不能风干,也不能伤热。
销售的苗木要附有检验证书和苗木标签,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需要进行回访。
二、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是对苗圃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与履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核心在于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即对人、财、物的优化配置,目的在于实现经营目标。苗圃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管理问题:
(一)计划管理
1、计划是根据苗圃内外条件的变化,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制定战略建立一个分层的计划体系等一系列统筹、规划活动的总称。因此,计划涉及目标,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计划的目的在于明确方向,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周密预测,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的活动,促进有效控制。计划的价值就是使偏离方向的损失减至最小。
2、计划按重要性划分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战略计划是指苗圃长远的发展规划。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内容抽象。战术计划是指苗圃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计划,主要用来规定苗圃目标如何实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具体。
3、计划工作过程
(1)调查研究,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指苗圃面临的外部环境的特点及内部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条件。研究对计划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内容包括:宏观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指国家政策,如林业、环境政策,税收、信贷);市场环境(如市场需求及客户的变化);竞争者(包括国内外竞争者,潜在竞争者);苗圃资源(如土地、资金、人员、技术、管理等)。
(2)确定目标,制定总体行动方案
计划目标就是计划的预期成果,它为所有工作确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一定要适当。不能好高骛远,没有最好,只有恰好。
目标确定后,应制定多种总体行动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合理方案。行动方案的拟定必须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才能保证制定方案的质量。
(3)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
总目标确定后,需按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解。空间分解是把总目标分解到苗圃内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直至每个人形成空间结构。时间分解是把总目标分解到各个时间阶段,形成目标的时间结构。
目标分解可以保证行动和目标的一致性,促进良好工作秩序的形成。
(4)综合平衡,下达执行计划
平衡即协调。任何计划都要受苗圃内外环境条件的制约,各种计划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综合平衡就是处理好计划与各种制约条件的协调及计划之间的相互衔接。经过综合平衡后,将计划下达到有关单位、部门执行。
(5)目标管理,确保计划落实
目标管理是指苗圃自上而下地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目标,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切计划工作都围绕着目标开展,并在目标实施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自主管理和控制,积极主动地追求目标成果的实现。在目标制定和实施中,领导和下属应共同制定和实施各种目标,并定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总结,根据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报酬和奖励的依据。
(二)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苗圃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和控制苗圃内部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开发、生产、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高质量的苗木。
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①从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即从管结果转变为管过程。②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突出以质量为中心,围绕质量开展全员的工作。③由单纯符合标准转变为满足顾客需要。强调不断改进过程质量,从而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简称“三全一多”法)
(1)全员的质量管理。苗圃必须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素质,人人关心苗木质量,人人做好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①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增强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自觉参加质量管理工作。
②制定质量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在质量责任制中的责任和权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③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进取精神。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从市场调查、树种(品种)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直到服务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把苗木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有关因素控制起来,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把不合格苗木消灭在它形成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
(3)全苗圃的质量管理。全苗圃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苗圃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管理层侧重质量决策、制定苗圃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要加强监督检查。苗圃职工要严格按标准、按规程进行生产,相互间进行分工协作,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进行作业改善。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影响苗木质量的因素,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因素,也有管理因素;既有苗圃内部因素,还有苗圃外部因素。要把这一系列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使用多种多样的现代管理方法来解决质量问题。不管采取那种方法都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工作程序。
“三全一多”都是围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苗木这一目标进行的,这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是苗圃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应贯彻的指导思想。
3、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1)把住种子质量关。首先,要培育良种苗木。选择繁殖材料是保证苗木质量的第一关。选择良种要注意它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选最新培育出来的良种,做到适地适苗。其次,要对种子的播种品质进行检验,做好播种前的选种、分级工作,不同等级的种子分别播种育苗,确保出苗率高,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对种条要检验其生活力,即是否失水,粗度是否基本一致?提高出苗整齐度。
(2)实行育苗全过程质量管理。育苗必须从苗圃整地、播种(扦插或嫁接)、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间苗、病虫害防治到苗木调查和出圃等整个生产过程,都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集约经营。要严格控制各个时期苗木密度,强化间苗措施,保证合理的产苗数量,提高一级苗出苗率。要根据土壤条件和所育苗木特性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3)重视和抓好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就是一切活动都按标准进行。标准不仅指苗木标准、检查标准、作业标准等技术标准,还包括管理工作方法、程序和权责等管理标准。
标准化的目的在于使苗圃所有的人员职责分明,使各项工作有条理、有秩序、好检查、好评比、好奖惩。
(三)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对苗圃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科学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苗圃的经济效益。
1、成本管理的原则
(1)集中统一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由专门领导和部门负责管理;分散管理是指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职责分工对应负责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2)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部门的事,技术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3)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除了专业人员管理,还必须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
(4)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全面研究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使其变为现实。
(5)全面成本管理的原则。涉及苗圃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员工。
2、成本管理的内容
(1)成本预测。成本预测是根据有关的历史成本资料及其他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方法对本期以后一个期间的成本所做的估计。可以对某个品种苗木成本预测,也可以对苗圃总成本预测。通过预测,可以了解未来的成本水平,检查能否完成既定的成本计划。
(2)成本决策。成本决策是指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方案的比较、分析、判断,从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正确的成本决策,应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
(3)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根据计划期内所确定的目标,具体规定计划期内各种消耗定额、成本水平及相应的完成计划成本所应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4)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以预先制定的成本标准作为各项费用消耗的限额,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控制,及时揭示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成本标准的差异,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消除差异,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5)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按一定的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可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
(6)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实际的成本水平和成本构成情况,采用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检查,计算其完成情况、差异额,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成本考核。成本考核是将苗圃制定的成本计划、成本目标等指标分解成苗圃内部的各种成本考核指标并下达到苗圃内部的各责任人,明确各责任人的责任,并定期进行考核的过程。成本考核应与一定的奖惩相联系。
3、苗圃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
(1)强化成本意识。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必须使苗圃所有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把成本意识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让人人都懂得只有用最小的消耗和支出生产出最好的苗木,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润,实现苗圃增效,个人增收,促使职工树立投入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自觉地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
(2)实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牵涉面很广,必须由财务部门(人员)在有关人员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成本形成环节进行控制。
(3)推行成本责任制。成本责任的主旨在于将苗圃的整体成本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分配给责任人,责任人对其可控成本负责。
(4)实行成本避免。苗圃为了实现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应尽可能避免无效成本的发生。为此,必须强化检查和监督职能。
(5)加强成本考核与分析。苗圃经营管理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要通过成本考核来检验,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四)内部控制
控制指监视各项活动以保证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既定的目标。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承担控制的职责。苗圃实施控制的重点应该是计划的控制、质量的控制和成本的控制。
1、要实现有效控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的计划。计划把苗圃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有了计划才有控制。但是计划不等于控制。
①苗圃计划是控制的总体目标。完成计划实现目标是控制的最终目的。计划制定得越详细、明确、可行,控制也越容易、有效。
②管理控制本身也要制定计划。实施有效控制一要建立控制标准、控制程序,二要明确控制工作的重点、方法和目标。
(2)及时收集准确的信息。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控制才能进行;只有准确、可靠、及时的信息,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3)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有效控制必须建立明确的责任制,才能使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要达到的标准,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职责,按标准完成任务。
(4)建立严密的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就是落实由谁来控制,解决缺位问题。
2、按照苗圃整个经营管理过程控制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
(1)预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为了避免事后造成损失,在计划执行之前对执行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及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在问题产生之前将其消除。
(2)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过程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当出现问题时,及时补救。一是做好监督,二是及时纠正。
(3)事后控制又称成果控制。将执行的结果与预期计划、标准进行对比,然后进行分析评价,采取措施,改进。事后控制造成的损失不可挽回。
(五)“PDCA”工作法
实施有效的管理,应该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PDCA”工作法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方式,简单介绍如下,供管理者参考。
PDCA是plan、do、check、action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它表示四个阶段反复循环的工作程序。
第一阶段是计划。要明确为什么干?干什么?在哪儿干?什么时候干?由谁来干?如何干?目的是把目标落到实处。
第二阶段是实施。按已经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地组织实施和执行。
第三阶段是检查。把执行的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四阶段是处理。总结经验教训,成功的地方巩固下来,形成标准。失败的地方,制定防范措施。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PDCA工作方式的特点:四个阶段不能少,先后次序不能变。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不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