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9/3/18 0:46:53
您好,(一)角规绕测方法 1,角规点设置 角规调查点的数量根据小班面积大小确定.分布不均的乔木林,竹林,疏林,可酌情增加调查点.布设时先按小班预估面积和形状确定调查走向和间距.第一点随机设置,其余点等距离布设.各点在小班内应基本上分布均匀.面积大的小班要设几条调查线. 小班面积与角规点数:3 hm2以下,1个;4~7 hm2,1~2个;8~12 hm2,2~3个;12 hm2以上,3~4个. ——P59 角规观测点不要设在小班边缘,要防止观测范围超出小班界,若出界,观测点应向小班内部移动. 角规的最大有效距离等于角规点周围最粗树胸径乘以50,即 L=50×D实测 . 2,角规测树方法 (1) 角规测量记数方法:每公顷断面积测定采用常数为1(杆或线长50cm缺口宽1cm)的角规观测树的胸高部位.每相割1株代表1m2∕hm2胸高断面积,每相切1株代表0.5 hm2 ∕hm2胸高断面积. 相割,相切示意图: (2)难以确定相割或相切的应进行控制检尺.量观测点至树干中心的水平距L及胸径D实测(单位均用cm). 控制检尺方法的公式及图示如下: = → D理论 = L×1÷50= = 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1;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0.5; 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0. (3)胸径小于5cm的树不计数. (4)记住第一株绕测树,作出标记,以免漏测或重测. (5)角规测树必须分别树种记数,在每个角规点上按顺时,逆时针方向各绕测一次,10个断面积(株)以下的不得有误差;10个断面积以上的误差不得超过1个断面积.在误差范围内取2次绕测平均数. (6)观测时应对准胸高部位:山坡从上坡起算高度,树高1.3m处,1.3m以下分叉木按实际株数观测,1.3m以上(含1.3m)分叉的按1株计算.1.3m出现明显膨大,有瘿瘤,分叉等异常现象时,绕测部位应提高至正常部位. (7)报树名和株数同步进行:如杨1,刺0.5等. 3,测量树平均高 P58 平均高:在一个角规点上,凡被角规测到的树种,均需在角规点附近用测高器测该树种的平均木高(每树种组一株,精确到0.1m).平均高分别树种进行计算.小班各角规点的树高平均值即为平均高. 平均木是具有优势树种(组)断面积平均直径的林木. 若角规点上测到的树木中缺少某树种,求该树种平均值时,此角规点不参与计算.坡度:丘陵山区小班,还须用测高器测出角规点周围的坡度. 4,纯林小班进行角规测量的结果计算 P61 当角规点坡度大于5°时,立木断面积测定值要进行改算,按平均坡度查表24《角规调查坡度改正系数表》(——P60).平均坡度测定以实测角规点位上,下垂直,反复观测2次,相差不大于1度,取平均值计为角规点平均坡度. (改正系数:Secα). (1)计算公式为: G实改断面积 = G实测断面积 × 坡度系数Seca(表P60) M实改蓄积量 = M标准蓄积量÷G标准断面积 × G实改断面积 (2)上述计算中,各数据应精确到: H,H平均:0.1m; Secα:0.01; G:0.001 m2; M小班平均:0.1 m3; M全小班:1m3 (3)在求平均蓄积时,在1个角规点若无蓄积,以0参与求算平均蓄积. 5,混交林小班进行角规测量的结果计算 P61 在混交林小班中,按组成树种分别计算 G, M, M平均, H平均,M小班.计算方法和公式基本上与纯林小班同,但求时用小班所测角规点总数,而求平均树高时用实际测到该树种的角规点个数计算.然后用各个树种的M平均和M小班分别相加,得每公顷总蓄积和小班总蓄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