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中国林业网
本站搜索:
全部问题 综合问题 政策问题 技术问题 市场问题 讨论区 林业专家 热门 精华 未回复问题 我要提问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lvjun811     提问时间: 2009/3/15 21:41:48
邮箱:lvjun811@163.com
问题:
 
专家您好!我是广西临桂的,现在我们这里正在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其中要用角规绕测和角规控制检尺两种方法进行调查。请问:这两种方法的区别是什么?具体的操作步骤又各是什么?谢谢。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9/3/16 8:57:37

一、角规绕测技术

角规绕测技术是决定精度的关键性步骤,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操作。
  1、绕测时,一定都要从样点中心出发不能错位,眼睛观测点与地面样点保持一垂直线。
  2、一定要瞄准树干胸径。
  3、对于临界木要特别慎重,如果不易确定时可以实测胸径d,样点至树干距离S。按公式R=d,如果S<R,则相割,S=R,则相切,S>R,则相离。
  4、为了消除漏测、重测或错测,最好正反测两次,进行对照检验。两次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小于10%取其平均值。
  c、坡度改正
  角规的基本原理是以平坦林地为基础,而且树干必须垂直于地面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在坡地上使用,必须改正,一般可采用单株改正法或样点改正法其改正分工为:
Lθ=L•sceθ
G=Gθ•sceθ
  d、林缘误差的消除
  当角规样点落在林缘附近时,由于不能绕测全周致使结果偏小,如注意把点位向林内移动,则不能代表林缘林木的分布状态。为消除林缘误差,可根据林缘木胸径的大小及角规常数在林缘划出一定宽度的林缘带。凡落在林缘带内的则绕测半周,并将计算株数乘2。
  e、角规测树是一种点抽样。为保证其精度必须要设置一事实上的样点数,一般3公顷以下1-2个;4-7公顷2-3个;8-13公顷3-4个;13公顷以上5-6个。天然林的布设应多于人工株。

二、角规控制检尺法求分蓄积量
  所谓角规控制检尺就是在角规绕测的同时,对那些相割与相切的林木测定其胸径,并按径阶分别登记其株数。
  例如:我们控制检尺,测得各径阶的计数株数为Zi,然后,用该树种的一元材积表查出各径阶的树干形高(Hf)i,则林分每公顷蓄积量等于:
M/ha=F K  K Zi.(Hf)i
 Σ Mi=F Σ 
 i=1  i=1 
式中K—径数。
如果在林分设有n个点样进行控制检尺,则:
M/ha= F
n K K Zj(Hf)ij
  Σ Σ 
  i=1 j=1 
即:n个点样的蓄积进行算术平均。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9/3/16 10:29:10

角规测树技术  

角规测树的特点是:工效高,速度快,施测方便,但如不能保证其精度则毫无意义,因此如何确保角规测树的精度是其中心问题。  

角规测树的主要误差来源有:角规常数的选定,角规绕测技术,坡度改正,林缘误差和样点数量的确定等问题。  

a、角规常数的选定   

角规常数F大,视角也大,视角越大,则被计数株数少,距离也近,可仔细观差,但如果搞错一株对结果影响很大;视角越小则观测距离越远,距离越远则肉眼观测的误差也大,漏测和错测的机会增多,也可能降低精度。  

b、绕测技术要求  

角规绕测技术是决定精度的关键性步骤,必须严格要求,认真操作。  

1、绕测时,一定都要从样点中心出发不能错位,眼睛观测点与地面样点保持一垂直线。  

2、一定要瞄准树干胸径。  

3、对于临界木要特别慎重,如果不易确定时可以实测胸径d,样点至树干距离S。按公式R=d,如果S<R,则相割,S=R,则相切,S>R,则相离。  

4、为了消除漏测、重测或错测,最好正反测两次,进行对照检验。两次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小于10%取其平均值。  

c、坡度改正  

角规的基本原理是以平坦林地为基础,而且树干必须垂直于地面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在坡地上使用,必须改正,一般可采用单株改正法或样点改正法其改正分工为:Lθ=L•sceθG=Gθ•sceθ  

d、林缘误差的消除  

当角规样点落在林缘附近时,由于不能绕测全周致使结果偏小,如注意把点位向林内移动,则不能代表林缘林木的分布状态。为消除林缘误差,可根据林缘木胸径的大小及角规常数在林缘划出一定宽度的林缘带。凡落在林缘带内的则绕测半周,并将计算株数乘2。  

e、角规测树是一种点抽样。为保证其精度必须要设置一事实上的样点数,一般3公顷以下1-2个;4-7公顷2-3个;8-13公顷3-4个;13公顷以上5-6个。天然林的布设应多于人工株。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9/3/18 0:46:53

您好,(一)角规绕测方法
1,角规点设置
角规调查点的数量根据小班面积大小确定.分布不均的乔木林,竹林,疏林,可酌情增加调查点.布设时先按小班预估面积和形状确定调查走向和间距.第一点随机设置,其余点等距离布设.各点在小班内应基本上分布均匀.面积大的小班要设几条调查线.
小班面积与角规点数:3 hm2以下,1个;4~7 hm2,1~2个;8~12 hm2,2~3个;12 hm2以上,3~4个. ——P59
角规观测点不要设在小班边缘,要防止观测范围超出小班界,若出界,观测点应向小班内部移动.
角规的最大有效距离等于角规点周围最粗树胸径乘以50,即 L=50×D实测 .
2,角规测树方法
(1) 角规测量记数方法:每公顷断面积测定采用常数为1(杆或线长50cm缺口宽1cm)的角规观测树的胸高部位.每相割1株代表1m2∕hm2胸高断面积,每相切1株代表0.5 hm2 ∕hm2胸高断面积.
相割,相切示意图:
(2)难以确定相割或相切的应进行控制检尺.量观测点至树干中心的水平距L及胸径D实测(单位均用cm).
控制检尺方法的公式及图示如下:
= → D理论 = L×1÷50= =
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1;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0.5;
D实测 < D理论时,计数为0.
(3)胸径小于5cm的树不计数.
(4)记住第一株绕测树,作出标记,以免漏测或重测.
(5)角规测树必须分别树种记数,在每个角规点上按顺时,逆时针方向各绕测一次,10个断面积(株)以下的不得有误差;10个断面积以上的误差不得超过1个断面积.在误差范围内取2次绕测平均数.
(6)观测时应对准胸高部位:山坡从上坡起算高度,树高1.3m处,1.3m以下分叉木按实际株数观测,1.3m以上(含1.3m)分叉的按1株计算.1.3m出现明显膨大,有瘿瘤,分叉等异常现象时,绕测部位应提高至正常部位.
(7)报树名和株数同步进行:如杨1,刺0.5等.
3,测量树平均高 P58
平均高:在一个角规点上,凡被角规测到的树种,均需在角规点附近用测高器测该树种的平均木高(每树种组一株,精确到0.1m).平均高分别树种进行计算.小班各角规点的树高平均值即为平均高.
平均木是具有优势树种(组)断面积平均直径的林木.
若角规点上测到的树木中缺少某树种,求该树种平均值时,此角规点不参与计算.坡度:丘陵山区小班,还须用测高器测出角规点周围的坡度.
4,纯林小班进行角规测量的结果计算 P61
当角规点坡度大于5°时,立木断面积测定值要进行改算,按平均坡度查表24《角规调查坡度改正系数表》(——P60).平均坡度测定以实测角规点位上,下垂直,反复观测2次,相差不大于1度,取平均值计为角规点平均坡度. (改正系数:Secα).
(1)计算公式为:
G实改断面积 = G实测断面积 × 坡度系数Seca(表P60)
M实改蓄积量 = M标准蓄积量÷G标准断面积 × G实改断面积
(2)上述计算中,各数据应精确到:
H,H平均:0.1m; Secα:0.01; G:0.001 m2;
M小班平均:0.1 m3; M全小班:1m3
(3)在求平均蓄积时,在1个角规点若无蓄积,以0参与求算平均蓄积.
5,混交林小班进行角规测量的结果计算 P61
在混交林小班中,按组成树种分别计算 G, M, M平均, H平均,M小班.计算方法和公式基本上与纯林小班同,但求时用小班所测角规点总数,而求平均树高时用实际测到该树种的角规点个数计算.然后用各个树种的M平均和M小班分别相加,得每公顷总蓄积和小班总蓄积.


 



版权所有:中国林业网 © 2003-2010 闽ICP备09027724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