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林业百科
林业百科
林业百科高级搜索:
发布时间:
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几个问题(有奖征文2)
2005-08-31|张连翔 张文臣

(辽宁省干早区造林研究所,辽宁建平122400)

摘 要: 本文就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发展可持续农业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必须落实到区域,应切实抓好人口控制这一基础性工作;特别强调了林业的天然屏障作用和技术创新的意义;给出了有关指标体系和规划办法等。这对创建和发展可持续农业大有裨益。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系统科学理论;区域经济;人口问题;环境效应;技术创新;规划办法

中图分类号:-0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9713(04)-0313-05

    人类社会从18世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创造出的巨大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财富总和还要大得多。机器人、化石能源和社会化大生产,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工业革命也因此被誉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然而,正当人类大刀阔斧地给大自然“旧貌换新颜”并为之沾沾自喜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物种灭绝、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的沙化、碱化、酸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工业文明非但没有改变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局面,而且由于人口激增,经济的无限增长,反而使全球环境日趋恶化。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人类在宁静的社会环境中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巨大财富的同时,又在不宁静的生态环境中度日,并日益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能否持续延续的问题。

    环境与经济间的突出矛盾,迫使政治家和科学家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竞如何发展才能保证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标志着人类进入环境时代的“人类环境会议”;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等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定义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特别是1992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被广泛接受的标志,表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

    尽管对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在国际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论,但是,从传统的把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最终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这一严酷现实中逐渐觉醒的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所走过的历程,设法找到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道路。现在,可持续发展己成为世界上许多不同政治制度国家共同选择的发展模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强,因此农业问题始终处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纵观农业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亦即传统农业(经验农业)、集约农业(工业农业)和生态农业(合理农业)。目前正处于后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时期。因过分利用、掠夺性开发等严重违背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行为所酿成的一系列生态性灾难,使人类饱尝了大自然报复的苦果,直接对农业的发展构成威胁,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创建可持续农业已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拟就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有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讨论。

1   发展可持续农业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统称系统科学理论)是本世纪40年代几乎同时诞生的综合性横断学科。有人认为,系统科学理论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持续农业实际上是社会一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问题,解决系统问题,离不开系统理论的指导,它要求人们树立大效益的观念,恪守整体最优的原则。既注重宏观系统结构的优化,又要有微观领域的协调配合;既考虑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又不背离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优化的原则;既承认经济系统的绝对性和独立性,又要注意到它的广延性、相对性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特点;既要看到人的特殊性,尊重人权,又不能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不危害自然权和动物权;既治标,又治本;既要展示规模和数量的先进,也不放弃追求利用风格和质量的特色;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子孙的生存构成威胁。亦即在生产上考虑环境后果,经济上不忘长远利益,哲学上强调“天人合一”,社会上注重生态意识,目标上追求供需平衡。值得注意的是,为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难免有时会给局部利益带来损失,这是处理系统问题较常见的现象。

    可持续农业追求的是生态文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然而近些年来,国内频频发生的旱、涝、风、沙、虫等自然灾害,给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性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因洪涝灾害减产粮食100多亿公斤。这是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短视行为的直接后果,暗示出系统问题的严重性,前景不容乐观。系统性障碍只有通过修复系统才能解决,即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治理,此为发展可持续农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问题,因为系统工程学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决策失误,才能确保农业发展不偏离可持续的正确轨道。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掌握和运用好系统科学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落实到区域

    “全球关注,局部行动”,这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部门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落脚点必然是具体的区域、具体的空间。而任一区域的客观世界,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任何一方的健康存在和兴旺都依赖于其它方面的健康存在和兴旺。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要依靠各行各业、全社会的协调一致。实践证明,在任一区域,若无全区可持续发展体制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单一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是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的发展,更应是区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合理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的完善管理以及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

等等的和谐和统一。这就要求一个自然——社会大系统的优化组合与建设。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就是要重新构建农业机制,最终培育出一种生态上健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适用的结构——功能——效用一体化的农业新机制,这是促使我国农业走向持续发展的政策关键。

3   切实抓好人口控制这一基础性工作

    农业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也包括人口管理,必须把人纳入系统组分范畴。人作为一种特殊动物,具有噬食性和异养性,位于复杂生物链的末端,既是生态系统的操纵者,又是栖居者。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总是以操纵者的身份向自然界索取他想要的一切,甚至忘却了自身也是环境链条上某一环节的成员,最终成为生物圈的寄生者,并对“寄主”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正在增加的证据表明,几乎所有的生态性灾难都是人类自编、自导、自演和自观的悲剧。因此有理由认为,人类要想安然地管理一切事物,必须应用系统生态学原理首先管理好自己的人口,充分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人口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亦己表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这3个性质、结构、功能各异的系统,是通过人这一“耦合器”耦合成复合生态系统的。区域内各子系统在纵剖面作用机制的演进也是由人所驱动的。因此,必须在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中涉及人的行为问题,在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保障体系中把人的行为规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就成为必然。人是非完全理性的,要通过法律、伦理、政治、资源等控制方式来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组织的社会化,以生态合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只有这样,使人类的利用和干扰限定在环境容忍阈值幅度之内,区域的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在做好数量控制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人口的质量、结构和分布等也都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要求把生态伦理道德水准纳入衡量人口质量的指标体系。当代人在追求今世的发展时,应当努力做到自己的机会与留给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消费亦然。现在看来,要真正实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总目标,确保吃祖宗饭、造子孙孽的现象不再重演绝非易事,需要全体国民的长期不懈努力。

4   充分认识林业的天然屏障作用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中,森林和林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作为具有产业属性的社会公益事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森林自身所具有的环境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特性,赋予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特殊的地位。21世纪将是一个绿色的世纪。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发达的国家,都有一个发达的林业,没有林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农业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应当看到,当代林业已不再是以木材生产为单一目标的粗放产业,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经济效益,据有关专家估算,森林的全部环境效益价值约为立木价值的620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森林的真正价值长期得不到人类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人们对森林非木材效用认识的缺乏,曾一度把林业引向了纯经济主义的歧途,致使我国森林的价值量呈现“赤字”现象愈演愈烈,森林资源“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程度。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森林覆被率仅为13.92%(按郁闭度>0.3计算,若按国际通行的郁闭度>0.2计算,则为15.25%,列世界第120位),这对一个多山的国家来说,是无法保障山区的土壤和水源的。而一个国家全面发展的林业物质基础是森林覆被率在30%以上。这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核心所在,也是水早灾害不断加剧的总根源,这种因果关系和差距不容忽视。可以说很多与农业和水利有关的发展计划的失败,都是由于对更宏观的森林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致。

    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的是,林业的天然屏障作用的发挥,系以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发展可持续性的林业的环境服务功能会是怎样的。可持续森林业应从景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程度上来衡量。鉴于此,必须走适合经济发展和林业特点的分类经营之路,把森林资源划分为工业人工林、环境资源林和山地综合林,并分类进行指导和经营,实现地域分工、分类经营、总体协调、效益最佳的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借助人的智慧和无限的自然力,建设和保护好林业生态系统,使之更健康和富有活力。另外,解决林业持续发展问题,最终还将涉及到森林生态效益无偿使用和税费负担过重问题。必须承认,森林生态功能也是产品,也有价值,农业是环境资源林受益最大的部门之一。那种把林业与农业及其它相关产业割裂开来进行管理的部门保护主义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容的。

5   技术创新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不竭动力

    就目前而言,总的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还处在粗放经营的落后状态,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都不很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这种高耗、低效的农业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条件不相符合,必须变革。要实现这一转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和技术创新。农业新科技革命作为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21世纪农业跨跃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希望所在。历史上,农业科技每出现一次新的重大突破,无不给农业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可以预言,新世纪的农业将是生物技术的一场革命。因此,有必要把生物技术列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谁在这一高科技领域走在了前面,谁就掌握了农业科技革命的主动权。现在,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在不同物种间拆卸和装配已成现实,其主要目标是选育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开发病虫害检疫和防治的新技术以及提高生物资源利用率的新方法等。相信有朝一日,在生物技术的强大攻势之下,非豆科植物固氮技术等迟早会被攻破,生物产量可望获得大幅度提高。除此之外,还有离子束育种、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其有效作用也初见端倪,所有这些都将为发展可持续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亦要注意研究开发作物轻简栽培技术和接近自然的全生态农业新技术,这是另一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同样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显得尤为重要。除技术创新外,尚有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思路创新等“软件创新”也应引起重视。总之,惟有创新才能为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使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

6   指标体系与规划办法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同时,测度问题也就成了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来讲,重要的是如何规划和管理发展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找到规划管理的最适尺度。Forman认为,一个区域内,景观对规划可持续的环境是最有希望的空间尺度。因为景观有明显的边界,在其范围内生态过程有共同性,特别是景观的空间构型在任何景观或景观的主要部分,存在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的空间构型,以支持生态完整性和人的愿望的实现。发展可持续性的状态特征表现为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可用协调度(DHt)的取值检定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其临界值为0.70。此外,尚有分室模型、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大陆度——干燥度方法及计算机系统仿真和地理信息技术(GIS)等可行的方法。通过规划的实施,信息反馈,再经不断调整,逐步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悬殊,绝非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概括的,因此还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原则。

7   结束语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这是巨大无比的人类文明史的全球性大转变。转变的突出标志是生态意识增强和环境意识觉醒。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正是这大转变时代的产物,它指出了现代人类经营活动的方向和行动准则。时代呼唤我们必须扬弃18世纪以来的物质生产体系,满足人类包括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内的全面发展需要,使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即实现生态化。应当看到,一个环境意识淡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丧失生态伦理道德的民族,是走向衰落的民族。像我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脆弱超负荷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经济条件,经受看经济增长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挑战,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在创建可持续发展新文明方面有所作为的话,就很难摆脱生态冲击和贫穷的困扰,凡是从过分利用中获得的利益,都将从付出的代价中失去,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对策,特别是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一个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要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要以人为本,促进入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必须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植树种草和环境保护的非凡意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使农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主导型”发展。冷静面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和全生态经营新模式,实现低耗、高效的农业发展目标。要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这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献:

[1]  李天生,等.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森林病虫害防治[J].林业科学研究,19958Mem.):94-98

[2]  魏宏森,等.系统理论中的科学方法与哲学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1-3

[3]  杨继平.试论森林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林业经济,1999,(4):1-5

[4]  张瑛山.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1-8

[5]  张连翔,等.分室种群管理(CPM)——一种新的害虫管理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1996,(5):29-31

[6]  赖根明.林业的持续发展与明溪经济[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29-35

[7]  关景芬.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宏观机制框架构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60-66

[8]  张熠星.试论可持续林业经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9-13

[9]  潘存德.森林永续收获与可持续林业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67-71

[10] 潘存德.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指标体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Supp.3):36-44

[11] 欧阳志云,等.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

[12] 王业遽.高级生态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059-103

[13] 王海扣,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J].昆虫知识,1997346):366-370

注:该文原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313-317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本页 | 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