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建平 122400)
摘 要:受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的自然农作法的启发,提出全生态经营这一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以大扁杏经济林为例,构想出全生态经营的宏观模式,同时论述了自然型的最佳树型、全生态经营的哲学基础和生态学依据及其独特的优越性等。作为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付诸实施后,必将给传统的大农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全生态经营;可持续发展;无为而治;大扁杏经济林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新的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有人预言:21世纪,生态危机将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1]。人类无法回避诸如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性问题的严酷现实。巨大的人口压力迫使人们毁林开荒;为了增加生物产量,防除病虫鼠害和杂草,而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造成了空气、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满足人类包括对优良生态环境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的需要在内的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已成必然,于是,生态农业[2]、生态林业[3]应运而生。然而,现阶段的生态农(林)业建设,采取的仅仅是部分生态措施[4~6],尚未摆脱企业式农(林)业模式的束缚,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受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的“自然农作法”[7]的启发,笔者提出“全生态经营”新模式之构想,旨在为农(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关键技术和理论依据。
所谓全生态经营,系指按照人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通过各种植物间的巧妙、有机组合,尽可能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减少人为干预,顺任自然、无为而治,以实现轻简栽培、收获无公害绿色产品和低耗、高效这一可持续经营目标,并使之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有理由相信,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推进,全生态经营模式有希望成为最受欢迎的理论成果,付诸实施后,必将给传统的大农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1 全生态经营模式之构想
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先生花了近40a时间,研究提出的自然农作法及其在水稻、小麦和柑桔经营管理上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的构想全生态经营这一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样板。在此,拟以大扁杏经济林的全生态经营为例加以论述。
根据大扁杏经济林的自身特点,首先需要从日本引进森岛洋槐(寒冷地区为富左洋槐),按50~60株/hm2或100株/hm2的密度植入杏园。森岛洋槐或富左洋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法国人称其为真正的母亲树,韩国人称其为救国之树。其突出特点是:生长快,木质坚硬,树皮可提取单宁,花可作蜜源,叶可饲用,根上长有根瘤菌。植入杏园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防风。2)防霜冻。特别是在辽西地区,有时花期遇上晚霜(冻)可能导致绝收。3)防虫。森岛洋槐上有一种蚜虫,故会引来益虫瓢虫,当瓢虫将蚜虫食尽后,就会下树取食果树上的介壳虫;以花粉为食的一些益虫,对控制园内的害虫种群动态也大有神益。另外,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必然使微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微观领域的生态平衡还可有效缓解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程度。4)改良深层土壤。根瘤菌的存在,又使它成了一棵肥料树,相当于对果树进行深层施肥,效果良好。当该树长至7~8a生时,为了防止过于高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将部分树木根部的树皮剥掉,使其枯萎,根部的腐烂对深层土壤改良效果更佳。
其次,为解决果园中层土壤的改良问题,一种最为简便的方法就是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薄、培肥土壤、保持水土等特性。实践证明,种下1~2个月的紫花苜蓿,就能深深地扎根至1~2m,非常有利于土壤改良,这种方法要比人为挖沟埋草木省力得多。
再次,表层可通过种植三叶草等获得改良,有望在地表形成30~40cm的黑土。播种一次三叶草,一般说来7~8a不长杂草,当三叶草显出弱势,杂草再度出现时,要把新的三叶草种子和蔬菜种子如萝卜、芜菁、胡萝卜、大芥、芥菜、各种豆类等,混在一起重新播种一次。这样一来,使杂草问题通过草自身解决了,自然的土壤在自然中实现了肥沃。宏观上看去,整个果园上面是洋槐,中间是大扁杏,底层是紫花苜蓿和三叶草,“肥料树”(洋槐)上爬满了葡萄、猕猴桃等蔓生果木,绿肥和杂草之中,野生化的蔬菜生长旺盛,人工放养的家鸡在里面穿梭游荡,形成了具有立体复层结构(地下亦然)和全生态特色的园林景象。植物间巧妙有机的组合与合作,和谐的微生态环境和生态场的有效作用,全年不耕地、不施化肥、不剪枝、不消毒,一切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运作着、发展着。
需要指出的是:不修剪、不施肥、不使用农药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将大扁杏的树型培育成自然型,否则是做不到的。所谓自然型,是指有一根主干的形状。简言之,自然型就是主干型。自然型是大扁杏经济林全生态经营的最佳树型,从一开始就让树苗按照自己与生俱来的特性和未加任何修饰的状态健全地生长,才能成为自然型,这样既不会导致隔年结果,也无需修剪,发生病虫害的情况也较少。福冈先生指出[7]:哪怕只是对树苗的枝尖做稍微的修剪,它就不再是自然型了,如果把这种树交还给自然,它就永远不会形成自然型而是放任型的了。由此可见,所谓放任型系指人在最初做了某些不妥的事后,又将其放任给自然而形成的树型。果树因放任就会造成枝条混乱生长,害虫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一定要注意自然型与放任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一项原则和必要的附加条件。老实讲,现代的果业技术已经将放任和自然完全混同起来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毫不足奇了。还有,如果消费者喜欢外观漂亮的水果,出于无奈认为必须使用农药时,切记只能使用石硫合剂和机油乳剂等传统农药或生物农药,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十分有效。倘若使用了有机磷等农药,再喷传统农药等,就不会有效果了。因为天敌被杀伤后,致使害虫种群数量激增,所以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接连喷洒,会使人尝尽苦头的。对大扁杏而言,因消费者通常不计较外观,因此可以完全不使用农药,果树也不会干枯。但一定要注意把树培育成自然型,同时留心观察环境和气象的微细变化。
2 全生态经营的哲学基础及其生态学依据
提及哲学基础,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代老子的名言:“无为而治”,此为贯穿于林果业全生态经营整个过程之中最基本的思想——绿色哲学。福冈正信的自然农作法同样是建筑在这样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的杰作。现在看来,如果他不是花费人生近40a的宝贵时间苦心研究,使得这一闪烁着无限光辉的哲学思想变成了有形之物的话,大概时至今日仍不会有人去相信他那套理论的。这是因为人类太不了解自然了,受所谓的现代农作法的影响和扭曲了的西方哲学观的诱惑太深重了,也忙忙碌碌的习惯了,不自然的反倒认为自然了。现在总算得到了认可,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给它穿上衣服、化上妆。亦就是说,在承认自然农作法的基本做法的同时,认为在此基础上再使用些机械更方便,再少量地施用些化肥会增加产量。殊不知这种总想“有所作为”的思想又使之回到了原来的立场。铁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类的未来,只能实践老子的无为自然,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其实,人们之所以认为需要耕田、施肥、撒药和修剪,认为它有价值,觉得那样做有成效,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最初做了不该做的事,事先创造了可使上述劳动产生价值和成效的条件,就好像自己将屋顶的瓦踩碎,然后担心房子漏雨、顶棚腐烂,于是赶紧进行修缮,最后自鸣得意干了件了不起的事。坦率地讲,在以往的农(林果)业技术中,恐怕很少是增产的技术,有的只是防止减产的技术。一般而言,谁都认为自然是好的,但是,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不十分了解将自然变为不自然的最初原因,不晓得自然原本是不容人类置喙的,以及与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和认识是何等的浅薄,等等。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比别人更清楚自然力之伟大和神奇:那些保存完好的天然林资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设立的最能体现全生态经营生产力特点的宝贵对照。企业式经营不是东方农(林果)业发展的模式。林果业仅仅靠自然的力量就完全够用了,可以把一切绝对需要做的以外的事情全部省略掉。
这种全生态经营是最轻简的方法,但又是最难掌握和要求十分严格的方法,有时因一点小小的失误便会导致大的失败。在此方面,人类面临的最大敌人正是自己本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技术人员在成为技术人员之前,首先应该是位哲学家。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不耕田的原则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即使人不是有意识地用机械去耕耘大地,自然也会去耕耘它。在植物的根、微生物以及地里的鼹鼠、蚯蚓等动物的作用下,大地会受到生物性和化学性的耕耘,而且比人为的耕耘效果更好,使土壤变得更黑、更肥沃。如果人类进行拙劣的耕作,采用掠夺式经营方式,土地就会变得贫瘠,成为需要补充肥料的土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施用的化肥和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大部分流入溪谷,经河川最后流人大海。研究表明,农民(含林果农)对海水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工厂排放的废液,不停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海水污染或赤潮现象就不会得到根本解决。灌溉田地亦然,它会使土壤中的O2消耗得一干二净,直接影响到田地里微生物的栖生,使土壤失去活力。
大自然是经常保持平衡的,虽说任何一种植物都可能生病,然而大自然中恐怕没有需要人类必须使用农药的病虫害。只有在进行了不自然的耕作、施肥和修剪,培育出病体作物时,才会发生为恢复自然平衡的病虫害,出现对消毒剂等的需要,这时使用农药是最拙劣的手段,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采取自然手段,使之回归自然,努力培育出健壮的作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自然中存在万物,虽无一物不足,也无一物多余。这就是我们对待杂草问题的立场。杂草之所以生存,说明它在自然界中发挥着某种作用,可采取以草治草、用绿肥控草等方法加以解决。真正的名医是“自然”。在建园之初,作为解决地力、杂草以及保水等各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铺撒适量的整株麦秸或玉米秸。
关于修剪的问题,纯属是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大自然的做法,只要注意别把“放任”与“自然”混淆了,修剪是绝对不需要的。因为人的智慧无论什么时候也是远不如自然的调配的。 这样一来,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力量和减轻人的劳动。收获的产品中,不仅含有N、P、K的成分,而且含有各种微量元素,既有矿物质,还有许多其他物质;它不仅有甜味,还混合着酸、苦、辣、涩等味道,这才是纯粹的自然味道,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本来味道,食药兼用,对人体大有益处。仅凭价格便宜、绿色无公害、味道鲜美这3点,就不愁在市场上走俏。
3 全生态经营的优越性
通俗些讲,全生态经营主要探究的是“不这样是否可以”和“不那样是否可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而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或被今人称之集约经营的技术,则是以“是否可以这样做”、“是否可以那样做”作为研究内容,认为将所有的技术汇集在一起的方法,才称得上是现代的和最高水平的方法,于是为此忙碌不休。相比之下,全生态经营的优越性就凸显出来:1)由于投入少、省工省钱,故可大幅度降低成本,一般可达70%~90%左右。2)由于不耕田,使土壤的团粒结构不会因耕耘和机械的翻耙而破坏,有利于土壤发育,同时还防止了无谓的土壤水分散失和水土流失,这一点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重要。3)通过生物措施,对土壤的深、中、表层不间断地施肥,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大大提高,渗透性增强,微生物活动保持正常状态,增肥效果显著。4)由于不施用化肥、不喷洒农药,故生产出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纯绿色产品,口味纯正,营养丰富,进而为自然食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避免了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促进了自然生态平衡。5)由于充分发挥了自然力的作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和谐起来,有利于人类更充分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最终回归自然,提高人类的生态伦理道德水准和树立全新的自然观、价值观。6)因土壤肥沃、环境适宜、“关系”协调、树木健康,加之“害虫”和“病菌”作用后的超补偿效应[8,9],能确保实现高产稳产和丰产丰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7)园内野生化的蔬菜不仅可以食用,其药用和保健价值倍受青睐。
鉴于全生态经营的上述优越性,有理由相信,它必将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技
术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4 问题讨论
4.1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其突出标志是生态意识增强和环境意识觉醒,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不同政治制度国家唯一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注意到了“人工林天然化经营”[10]、“接近自然的林业”[11]和“新林业”[10]的思想以及我国“生态林业”[3]建设等合理主张,预示着人类在回归自然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但是如何具体操作才不至于使“可持续发展”一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漂亮口号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政治承诺,本文提出的全生态经营模式可能成为一个通向未来的突破口,它将培育出一种生态上健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实用的结构—功能—效用一体化的农(林果)业新机制,给传统的大农业带来革命性影响,尽管这一新模式目前尚未变成现实,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一个广泛采用全生态经营的时机业已成熟,剩下的就待我们去实践和完善了。
4.2 世间万物,道理相通。全生态经营思想同样适用于园艺和农业等领域,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3 全生态经营思想产生于几千年前,其源流在中国。然而今天我们却说它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当作先进技术从国外引进,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无论是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看,还是从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与分析中,皆可找到支持我们早日尽善尽美地把全生态经营模式推广开来的充足理由。有人预言,新的世纪科学技术将向宏观(综合)和微观(分析)两方面发展。笔者认为,作者宏观领域的重大技术,全生态经营与微观领域的生物工程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4.4 随着全球经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林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已成为必然。但是,一些非关税贸易壁垒(如茶叶残留农药等)和产品的成本问题值得我们正视,它直接关系到农(林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有效解决此类矛盾的最好办法离不开全生态经营模式的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杨继平.试论森林生态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林业经济,1999,(4):1-5
[2] 李乾德.走集约型生态农业之路[J].生态农业研究,1999,7(3):82-83
[3] 王梅峒.生态农业[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267
[4] 丁玉川.山楂园百脉根生草覆盖效应研究[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6,11(增刊):181-184
[5] 刘志坚.改革传统用药,生产无公害苹果[J].河北林果研究,1998,13(4):377-382
[6] 侯 琳,宋西德,罗伟祥.银杏-黄豆间作模式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1999,14(1):45-50
[7] 福冈正信.一根稻草的革命[M].樊建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02
[8] 盛成发.生长的冗余——作物对于虫害超越补偿作用的一种解释[J].应用生态学报,1990,1(1):26-30
[9] 马传新.奇妙的生物补偿功能[N].光明日报,1999-04-20(5)
[10]高宝家.关于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1(4):
112-115
[11]张志达等.德国生态林业的思想和主要措施[J].中国林业,1999,(3):41-42
注:该文原载 河北林果研究,2000,15(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