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林业动态
林业动态
林业动态高级搜索:
“碳政治”为我们带来新的压力和机遇
2011-02-15 |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2月12日讯
  “碳政治”也称“气候政治”,是一种新型的国际政治模式,来源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各国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鉴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各工业化国家碳排放的标准到2012年到期,各国期望在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上签署第2期减排协议,由此,全球围绕碳排放展开了政治协商和讨价还价,这就是“碳政治”。
  “碳政治”将成为我国未来国家发展战略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外交中最棘手的议题。
  目前影响全球“碳政治”的,是欧洲人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信仰,精心建构的一套科学和政治话语。欧洲人推动的环保政治,之所以能够从欧盟政治变为世界政治,首先就在于他们勾勒出全球变暖与全人类毁灭之间的科学联系,然后再勾勒出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科学关系。而人类活动与全人类毁灭之间的中介就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温室气体效应”。这样一套科学话语必然导致全球“碳政治”,即必须控制会导致全人类毁灭的“碳排放”。正是在这种科学话语与政治权力的互动中,环保问题被转化为气候问题,而气候问题又被转化为“碳排放”问题。
  “碳政治”不同于传统的“南北问题”。在这里,世界形成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欧盟;第二阵营以美国为首,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等;第三阵营是发展中国家,通常为77国集团加中国,以及小岛屿国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
  欧盟之所以积极推动全球“碳政治”,在于通过设定全球规则来彻底扭转其在一些领域的不利态势并奠定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如果各国要实现实质性的“减排”,无疑要向欧盟国家购买新能源技术的知识产权。“碳政治”的实质就是新技术革命导致的利益重新分配,即掌握新能源技术的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国际政治途径,迫使发展中国家采用它们的新技术,从而为它们支付巨额的知识产权费用。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全球“碳交易”的总额从最初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260亿美元。目前“碳交易”的主导权掌握在欧盟手中,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等一直从事“碳排放权”交易。2003年,美国建立了芝加哥碳交易所。
  仅就《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CDM“碳交易”机制而言,这如同一个诱饵,诱使发展中国家在“碳交易”问题上认同《京都议定书》的法律制度,从而被裹挟到整个“碳交易”市场中。问题是在“碳交易”市场中,《京都议定书》所设定的CDM机制的交易份额非常小,绝大部分的交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完成的。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虽然尝到了一点点甜头,可迟早要承担减排的义务,从而彻底落入发达国家主宰的“碳交易”陷阱。“碳交易”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全球的“碳金融”市场,将“碳减排”变成“碳金融”。在这场游戏中,最终取胜的不仅是拥有新能源技术的欧盟,也是拥有金融技术的美国等。
  “碳政治”在中国,无论对政府还是对民众,都是一个新概念。我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连最迫切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没有解决。但是,无论如何,“碳政治”的时代已经来临,必须要应对。正是这个原因,我国才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就“碳政治”而言,我们缺乏的是统筹谈判主张和谈判策略的一套整体发展战略,和为国家战略奠定正当性基础的话语逻辑系统。
  “碳政治”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不仅是如何化解来自发达国家的“碳政治”压力,更要面对即将来临的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并作出民族的政治决断。也就是说,“碳政治”对于我国不仅是压力,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因势利导变为机遇。
  “碳政治”对传统的林业概念,是一种深层次的冲
[推荐给好友] | 打印本页 | 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