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林业网 豫北黄河故道鸟类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置位于河南省卫辉、延津两县(市)接壤的大沙河地段和封丘县境内的黄河滩涂和背河洼地,面积24780公顷,1988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鹅、鹤类等珍禽及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本区地处中国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区,其地貌特征为黄河改道后历史遗留下来的背河洼地、槽形洼地和广阔的黄河滩涂,水源来自汛期的地表径流、引黄退水和地下水,是中国中原人口稠密地区难得的一块天然湿地。区内生态环境多样,物种丰富,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是南北方动植物类群交汇处及通道,也是鸟类南北迁徙的主要途径和华北水禽越冬的北界。目前已发现鸟类有13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鸟类有白鹳、白头鹤、白鹤、大鸨、天鹅、灰鹤等39种,列入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候鸟有80余种,每年在此路过、停留、栖息、越冬和繁殖的候鸟达数万只,这在中国内陆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实属罕见,因此,更显示出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保护区长约50公里,宽度3公里,面积14280公顷。保护区总面积24780公顷。 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区交通发达地带遗存下来的较大的一块湿地,动植物的北方物种、南方物种和广布种十分丰富,是冬候鸟的越冬北界,共有鸟类130余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34种。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潜在的科研开发及生态旅游价值。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位于新乡市的东部,由卫辉、延津两县(市)接壤的黄河故道(称北片区)和封丘县境内的黄河滩涂、背河洼地(称南片区)组成。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7ˊ—114°29ˊ,北纬34°54ˊ—38°24ˊ,自然坡降1/7000,海拔63.5m。保护区属典型的温暧带内陆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物种丰富,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是南北动、植物类群的过渡及迁徙通道。北片区区划面积约10500公顷。西南起延津县东屯乡贾堤村,穿越延津、卫辉两县(市)的胙城镇、班枣乡、后河乡、李源屯镇、庞寨乡,止于延津县丰庄乡河道闸村,共涉及7个乡镇153个行政村。南片区区划面积为14280公顷。西起封丘、原阳两县交界处,穿越封丘县的孙庄乡、荆隆宫乡、司庄乡、陈桥镇、曹岗乡、李庄乡、尹岗乡、止于封丘长垣县交界处。共涉及7个乡(镇)156个行政村。
1、鸟类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现已知鸟类156种,分属16目43科。在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鸟类中被国家列入重点保护鸟类有39种,占鸟类总数的25%,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中—日”、“中—澳”政府签订的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67种。在本地繁殖的鸟类有78种(包括留鸟和候鸟),占本区鸟类总数的50%,而不在 本地繁殖的鸟类有78种(包括留鸟和候鸟),也占50%。在78种繁殖鸟类中,属东洋界种有9种,占鸟类总数的11.5%;属古北界种的鸟类有33种,占其总数的42﹒3%;广布种类35种,占鸟类总数的44﹒1%。从上述百分率可以看出,该地区是动物地理区划上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中国秦岭东部河南地区的过渡地带。这说明本区是候鸟越冬的理想场所,也是许多鸟类迁徙的通道。
2、兽类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计12种,隶属5目7科。其中古北界成分有:普通刺猬、大仓鼠、黑线仓鼠、中华鼢鼠、黑线姬鼠等,约占兽类总数的41.7%;东洋界成分有蝙蝠、黄胸鼠,约占兽类总数的16﹒7%;广布种有草兔、褐家鼠、小家鼠、黄鼬、豹猫,约占兽类总数的41﹒7%。 3、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的种类虽然较少,但数量较多,两栖、爬行动物是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目3科5种和9种爬行动物。在5种两栖动物中,泽蛙属于东洋界的种类,花背蟾蜍和北方狭口蛙属于古北界的种类,黑班蛙与大蟾蜍为古北界和东洋界广泛分布的种类。在9种爬行动物中,龟、鳖、赤链蛇、红点锦蛇、虎斑游蛇是广布种,无蹼壁虎、丽斑麻晰、黄脊游蛇、白条锦蛇都属古北界的种类。 4、鱼类资源 自然保护区有鱼类7目10科32种,在32种鱼类中有30种为纯淡水性鱼类,只有鲚和鳗鲡属回游性鱼类,现已经很稀少。鱼类中以鲤科为主,共有25种,占其总数的80﹒6%,与省内各水系和华北平原地区以鲤科鱼类数量为最多是相一致的,有20种是富有经济意义的种类。草鱼、花鲢、白鲢、鲤、鲫等是传统的养殖对象,上述的鱼类中少部分隶属于东洋界,大部分为广布种,区内缺少特有种类,但是优良特产的黄河鲤鱼闻名于世,为河南重点保护鱼种之一。
5、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有68科273属745种。湿地是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水生植物生长的优良场所。组成本区湿地水生植被的植物有18科41种,水域分布主要为眼子菜科、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植物;沼泽地分布则以香蒲科、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多。水生植物中有世界广布种11种,如芦苇、水烛、杂狐尾藻、金鱼藻和浮萍等;温带分布种6种,亚热带至温带分布种12种,如眼子菜、茨藻、莎草等;热带至温带分布种12种,如莲、线叶眼子菜、黑藻等。陆生植物包括分布于农田、沙丘、盐渍、荒地、湖泊周围和沿黄河大堤生长的植物。
自然保护区从1988年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程。保护区经历了从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历了从全国名不见经传的保护区发展为在中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保护区;经历了管理机构从科级到处级的变更;面积也由原来的 3030公顷扩大到24780公顷。15年来,自然保护区从小到大,稳步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副处级全供事业单位,隶属于新乡市环境保护局,编制13人,设有处长1人,书记1人,副处长2人,副书记1人,内设两科一室,其中:高工7人,工程师2人,助工2人,行政人员2人。为了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十几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财政部、河南省环保局相继投入了3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基础能力建设,对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2002年3月10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就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好已建立的湿地保护区"。由此提出恢复湿地工程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
管理措施
1、开展了广泛的自然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在保护区周边交通要道、路口建立了16块大幅永久性宣传牌、书写标语、张贴布告、印刷和散发保护区的宣传材料;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搞好保护区新闻报道;每年坚持搞好“爱鸟周”宣传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2、妥善解决保护区与周围地方群众的关系。保护区地处人口稠密的农业区,与周围的村落、农田、牧场、果园、林地等交错在一起,正确处理、协调当地政府和群众同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矛盾,争取地方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事业的支持,是做好保护区工作的基础条件。
3、严禁在保护区核心区内进行捕猎、垦荒、放牧、滥伐林木、拉沙、打鱼塘等有害于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各种活动。
4、搞好自然保护区的水源监测,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加强水环境的监测,严防工业生产废水污染保护区。
5、定期观测鸟类资源的消长动态,掌握珍稀水禽活动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建立资源档案,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管理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
7、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造福后代,经河南省及新乡市人民政府批准,自然保护区范围调减工作已经开始,相关文本资料已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并呈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新的规划对保护区的范围、面积进行了适当调整。
保护区湿地恢复及保护一期工程
这项由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1250万元兴建的鸟类自然保护区“南片区”湿地恢复及保护工程,将很快进入建设实施阶段。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新乡市东部,其核心区面积7127公顷。保护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是黄河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区交通发达地带遗存下来的较大的一块湿地,是我国冬候鸟的越冬北界。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南片区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引水渠20.178公里;管护工作站1座、管护点2个、哨卡3个,总建设面积683平方米;科研检测及宣教工程1000平方米等。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保持区内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各类动植物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