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林业网 保护区总面积13832.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899.62公顷,缓冲区面积4453.05公顷,实验区面积4479.43公顷。保护区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
范围在东经120°7′30″—120°21′5″,北纬41°44′50″—41°54′20″之间。东以平顶山至高点为起点,向东南沿山脊线经754米山峰、712米山峰、989.6米山峰,向南经699.1山峰至581米山峰为东界,与北票市龙潭乡郝杖子村、马架子村相接;南以大庙镇交界650米山峰沿山脊线,经637米、607米、659米山峰的山脊线至581米山峰为南界;西从大庙镇交界处的650米山峰起,沿山脊线经727.8米、798米、858米山峰的山脊线至940米山峰为西界,与大庙镇的老西沟村相接;北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交界处940米山峰起,沿山脊线经1011米、1068米、1088.4米山峰,再沿豆包山1066米、1044米山峰,到玻璃树梁888米山峰、1132.6米山峰至平顶山至高点止,与内蒙古敖汉旗四家子镇秋杖子村、长力哈达村、乌兰宝村相接。
生物资源 保护区地处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非常丰富,是辽西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共有维管束植物97科412属1015种(变种、亚种和变型)。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黄檗、水曲柳、紫椴4种;中国濒危保护植物核桃楸、胡桃、黄芪、野大豆、黄檗、水曲柳7种。
森林资源有天然次生林166公顷、针叶林1008公顷、阔叶林288公顷、以小杏为主的乔灌混交林4435公顷、人工纯落叶松树林33公顷。
1999-2002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的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9科354种,其中鱼类2目4科32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4科14种,鸟类15目43科266种,兽类6目15科37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6种。是辽西地区野生动物分布上的高密度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分别是金雕、大鸨;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 、风头蜂鹰 、黑鸢 、苍鹰等32种。
山中奇石 鲁儿虎山中段一道沟前,在那白白的粘土层中,有众多圆溜溜的,黄白色的馒头一样的石头,就像是有人故意摆放在那里一样,整整齐齐。石头表面圆滑,石质密度不大,而且比同样的石头轻盈得多,用手来摇动,石头里面“哗哗”作响。“响石”并不多见,在锦州市古玩商城只见一块,而且石质极差,体积也很小。在中国“响石”产地极少,寻觅的人很多,是石中名品。 山里人讲:当地人叫它是“山应儿”,就是因为这种石头有响动,会说话,动起来有回应儿,不管是用手摇晃或是被山上雨水冲动,它都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有的发出咚咚声,有的发出沙沙声,有的发出哗哗声,有的发出咯咯声……最特别的石头,当你横着摇动它,它会发出沙沙声,然后把它竖起来摇动,它就变成了咚咚声。山里人喜欢它,几乎家家都有一块放在窗台上,说是它能“避邪”。当地人在山上偶尔受伤流血,常会找块响石砸开,取其经过“高温消毒”的内核粉末,撒在伤口上止血,效果很好。山里的孩子更是喜欢它,手里拿着圆溜溜的“山应儿”摇晃着,听着它发出的神奇“音乐”,满脸堆笑,伴随这美妙的音响,相互追逐着,跳跃着,欢唱着。 用手拂去石头表面的浮土,欣赏着、摇晃着这些会“说话”的石头。黄白色的外壳,有的像“球”,有的像“花生角”;有长型的,有扁型的,也有圆柱型的,但大多数都似“馒头”型。 “石馒头”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矿物药石部第十卷有这样的记载:“禹余粮,乃石中黄粉,生于池泽。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千里,延年不老。”又载:“禹余粮,性寒、味甘,可治眼疾,骨节酸痛,四脚不仁,痔漏等疾病。” “禹余粮”又称魂石、响石、空青、药石、空石……,在中国古代一直被人们作为药物石来开发,直到民国时期,才被赏石界大家张鸿钊先生当作奇石列入《石雅》一书。据相关地质资料记载:“响石”产生于二十几亿年前重大地质事件,主要是从古海洋、古冰川、古火山以及天塌地陷般的造山运动等重大地质事件中脱颖而出,而努鲁儿虎山地区确有这样的地质痕迹特征。如:有大量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火山流体石、火山灰、残留古冰川等等。“响石”是侵入岩的产物。侵入岩是地壳以下的炽热岩浆受到地壳内部的高温高压作用,上升侵入到某种深度,岩浆冷却后形成固体的岩体,也就是说由于岩浆有大量的气体,高温软化的岩浆在高压的作用下,就会形成“气泡”,从而“气泡”中间形成了收缩的空腔,有些微小的岩石或其他物质就会自然地含在空腔中,现在当我们摇动它时便可以作响。另据有关资料反映,“响石”主要内部成分是褐铁矿中的结核,其药材主要成分是三水三氧化二铁。现代科学验明,“响石”其外壳及内核均由许多微量元素组成,它在科学、核能、医学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