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索:
您好!  请 注册登录本站 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林业百科
政策法规搜索关键字:
发布时间
集体林改,点燃亿万农民新希望

改革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谋利。

       点住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大要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无疑是“十一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林业发展中的一大重点和突出亮点。

       “十一五”的5年,这场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绿色变革以雷霆万钧之势磅礴于中国大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良好的生态和农民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是林改最好的诠释。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林改已成功“拿下”大半江山

       从2003年福建、江西等4省率先在全国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2007年林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再到2010年末81.7%的集体林地明晰产权,短短几年,“分山到户,包林到户” 的改革已由试点地区的点点星火,渐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火。

       将这3个时间节点叠加在一起,分明让人感到天地转、时光迫、只争朝夕。当年风起云涌的林改如今已经“拿下”了大半江山,18个省(区、市)“山有其主”变成了现实,已完成确权的22.36亿亩林地生命力被重新激活,上亿农户的致富希望再一次被点燃。

       手握林权证,农民一夜之间真正成了山林的主人。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巨大能量和积极性也像火山爆发一样得到集中释放,家家户户齐动员、热火朝天干林业。这股热情和积极性,正转化成实现林业生产力大解放的不竭动力。

       统计显示,到2009年,福建省林改后连续5年植树造林超过200万亩。2009年重庆市造林超过了过去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河南、广西、江西等省(区)均创历史新高。

       这5年,林改带来林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得到实惠最多的还是林农。林改以来,通过减免税费、政策性让利和发展林业产业,以及农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加上林改拉动木材价格上涨和林地林木升值,各地农民群众来自林业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在陕西宁陕,全县每个农户林改分得林地186亩,蓄积量558立方米,户均资产达到50万元。浙江省安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其中仅竹产业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6500元。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在1万元~5万元的农户1.2万户,山区农民收入首次超过了平原坝区农民。

       5年来,和谐山区、和谐林区的建设也逐渐加强,广大林区呈现出山清水秀人和美的和谐景象。福建省永安市洪田村村支书邓文山说,“林改后,村支书也当得有意思多了。”

       沐浴时代春风扬帆远航:林改由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变为执政党的“战略任务”

       从福建、江西等省林改试点一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5年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深入林改一线,考察林改工作,指导林改实践,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在数次会议上,温家宝、回良玉分别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听取汇报、发表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还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为林改注入了强大动力。

       胡锦涛指出,林改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又一次重大改革实践。2006年1月,他在福建永安农村考察时还特别指出“林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而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林业改革年。

       国家林业局在当年3月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小组,随后在福建、江西省分别举办了高规格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定下了改革的主基调。

       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一个“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大国,将把“七分山”全部交到农民手中,集体林改由此迈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根据中国最高决策层拟定的时间表,林改将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亿万农户“耕者有其山”的愿景,兑现他们“均山、均权、均利”的期待。至此,这场变革从原来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行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进,改革的责任更加重大,范围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

       2009年6月22日,首次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拉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大幕。会议系统研究了新形势下林业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科学谋划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大计。

       两年中,中共中央为林改发了一份文件,开了一次会议,规格之高、密度之大、措施之有力在林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这些大动作、大手笔,也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关系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林权改革已由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变为执政党的“战略任务”,林业也成为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的召开再次将改革推向深入。会上,许多地方总结出来的“五级书记”抓林改、“四大班子”齐上阵,成为推进林改进程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

       用一副对联形容“十一五”期间的林改最为贴切:“岛在笼中,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改革使林业获得了挣脱“牢笼”、展翅高飞的能力,而政策、制度、组织领导是改革持续推进和发挥作用的保障。

       绿色改革创造“绿色就业”:经济波动隐忧下的中国民生新期盼

       从城里下岗到回乡就业,“十一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为林改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使得城市就业无门的农民工再次燃起了就业致富的希望。

       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调整的两重冲击下,如何“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成为中国亟待破解的困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即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即使在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也要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这一新时期、新形势下,把集体林改放到整个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放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全局中去定位,成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近3年来,为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再创业途径,江西、湖南、陕西、云南、黑龙江等省区积极采取举办专业技术培训,提供林权抵押贷款和林业开发小额信用贷款,鼓励引导他们承包造林、办基地、搞林产加工、发展森林旅游等措施,为下岗回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铺就“绿色通道”和“用武平台”,确保有一技之长的返乡农民工个个对号入座、得偿所愿,让他们人人择其所需、力尽所能。

       2009年初,江西全省334万名返乡农民工中,回乡务林的农民工占近40%。山西通过推进林改,为农村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许多回乡务林的农民坦言,国际金融危机这么严重,我们还能安居乐业,收入还能增加,这是林改的功劳。

       只要分到了林子就意味着永久就业。林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最合适的就业舞台,许多在外务工多年的青壮年重回山林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对于耕山致富有了更长远的规划和安排。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2008年底在参加全国政协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时算过一笔账:“我国现有18亿亩集体林地没有承包到户,按照人均经营50亩计算,可为农村提供3600万个就业岗位。”

       “家里分了山,返乡心不慌”“一人承包,全家就业”。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通过大量调研后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林改为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和乡村创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整个林区呈现出安定和谐的局面。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本页 | 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意见反馈 | 支付方式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  福建大世界企业集团 © 2003-2018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30到下午17;30)  闽ICP备12016890号
E-mail:service@chinaforestry.net 传真:0086-591-83568281 电话:0086-591-83568282 835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