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网----首创林业行业在线咨询平台,专家实时在线答疑,林业知识汇聚,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铸就成功第一线!
 
 
 
 
 
 
 
 
 ★ 热门问题   ★ 精华问题   ★ 未回复问题        
 如果觉得该栏目对您有所帮助,请推荐给您的好友,我们将越做越好。网址:http://help.chinaforestry.com.cn/
 
 
姓名:疑惑的人     提问时间: 2006/9/16 17:58:40
邮箱:
问题:
 
几个月前我去福杨应聘过,并参加了几天培训。先学习政策-中央9号文件,林权改革,税收减轻等,再讲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与股票银行房地产比较,再参观其团风的基地,之后我就没去了,因为有太多的疑惑。首先是招聘,说是招聘讲解、行政、商务代表等等各种职位,结果统一培训,还要都拉来张单子才能成正式工,成了正式工还是要拉客户;你说商务代表需要时间锻炼还情有可原,一个讲解行政文员还要拉客户证明自己的能力么?第二提成特高,一张单子10亩1000,一次20亩3000,一次30亩5000,依次类推,这还只是商务代表的提成,10亩卖52800,那公司赚多少?第三,公司一年造林1万亩左右,一个月平均卖1000亩以上,现有6万亩,03年开始卖,那么现在卖的速度和造林的速度应该差不多平衡了,那还不断招人干嘛?明显是把招聘当成拉单子的幌子。
听介绍,公司是国有企业,董事长漆荣是省林业局干部,林业是国家唯一允许军队、政府人员参与的项目;公司是湖北木业集团下属公司,同福汉是一家,福汉地板很有名,国家级建筑都是用的福汉地板,缺木材,销售是不愁的,公司是不可能倒闭的,监管费用的使用是由工商银行监管的,投资是安全的,稳赚的。
我的感觉是公司应该是真的,毕竟有那么多的光环,只是价格的水分太多,而所谓的招聘则应该是个骗局。
 

回复专家:吕玉奎,回复时间:2006/9/16 18:10:05

假招聘真招商。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6/9/16 19:02:22

湖北省林业局递交调查报告 揭开速生林投资面纱

2006-09-15 08:07:17 来源: 荆楚网  网友评论 0 进入论坛

  记者 邹汉青 通讯员 周卫平

  核心提示

  6家公司在湖北省叫卖林权,有的声称年投资回报率达39%。世上真有如此“坐地收银”的好事?省林业局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开展调查后,近日向省政府督查室递交《关于湖北省“林权投资”调查情况的报告》(鄂林督〔2006〕13号),报告指出:“这种所谓的‘林权投资’,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

  6家公司在我省叫卖“林权”

  据省林业局调查,目前在湖北省开展这种“林权投资”业务的公司有6家,分别是:云南九州财富林业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辽宁绿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北京鼎众基业林业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湖北福杨林业有限公司、湖北盈佳浩迅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宜昌神济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这6家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他们共掌握林地资源约129.5万亩,其中湖北省32.5万亩,外省97万亩。湖北省主要分布在监利、当阳、枝江、钟祥、京山、沙洋、团风、安陆、新洲等县(市、区),外省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南、江西、辽宁、内蒙古、北京等地。树种主要有杨树、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等。这些树种中,除杨树为速生树种外,其他树种生长都比较缓慢。从调查情况看,这6家公司的操作手法和运作模式都非常相似:首先将购买的林地在地形图上以打方格的形式分割为10亩一个单元,然后以每亩4800-580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社会零散投资者。在买卖过程中,他们与投资者签订3份合同。一份为《林权转让合同》,主要是约定林业公司将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转让给投资者,价格每亩

  记者客观报道曾遭谩骂威胁

  2400-3000元;一份为《林木管护合同》,主要是约定投资者再将所购买的林地和林木委托给林业公司经营管理一定年限,一般为5年,托管费用每亩2400-2800元;一份为《木材销售合同》主要是约定木材的采伐方式、销售方式和销售价格等。所谓“林权投资”,也被称为“托管造林”,其宣称的运作模式是:林业公司在本地或异地低价购入或租赁一定数量的林地,在市面上以大大高于原来的价格出售给投资者,反过来投资者再委托林业公司经营管理一定年限,最后由投资者或投资者委托林业公司采伐收获。这种“林权投资”活动,前几年在北京、云南等地已经出现过,并被当地政府给予制止和纠正。这种投资活动近两年在湖北省开始进行。其中省木业集团下属的福杨林业公司就是其中一家。“栽上小树苗的速生林,以4800元/亩的价格卖给投资者,5年后伐木卖钱,回报率约为13%。”听了福杨林业公司诱人的宣传,魏先生跃跃欲试,但又担心有诈,于是来到本报请记者陪他去推介会上探个究竟。去年7月28日,记者经过一周的暗访,以《投资速生林,是馅饼还是陷阱》在本报一版进行了报道。没想到,见报后连续数天,记者收到数十个人身威胁和谩骂的电话以及手机短信,提醒记者“小心人头落地”。其中还有人声称要找在报道中“提醒投资者充分考虑风险,不要盲目投资”的两位专家“好好谈谈”。就在前不久,一个自称是宜昌某公司业务员的男子打通记者手机,“盛情”游说记者入伙,并且称他知道记者的身份。

  “林权证”不能保障投资收益

  去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些招商者便将此文件当作“定心丸”喂给投资者,宣称“这种投资活动是符合中央政策的。”这些公司均对外宣传:投资者购买林地后,都能办理林权证,投资权益受法律保护。有了林权证,如果需要采伐,就能随时办理采伐证。似乎有了林权证,赚钱就没有问题了。省林业局称,林权证只是证明投资者拥有某片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法律凭证,它并不能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赚钱。另外,由于我国森林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国家对林木实行限额采伐制,某片森林能不能采伐,还要受当年采伐额客的限制,受采伐面积大小的制约,像这种通过“林权投资”购买的森林,一般采伐地点和时间都非常集中,当年能不能办理采伐证还很难说。据了解,现在有些省份为防止诈骗行为,已不再为这种“林权投资”流转的林地和林木办理林权证了,如云南省从今年3月份起已停止办理。

  “签约之日”就是“亏本之时”

  目前,叫卖林权者普遍使用的招商策略是:“极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些公司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收取投资者全部投资,并向投资者承诺5年后会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据省林业局调查,以云南某公司与一市民签订的合同为例,该合同约定,林地上生长的林木为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树龄10年,每亩现在的投资价格为4880元,5年以后,林地林木平均胸径20厘米以上,每亩材积18立方米以上,并口头承诺那时木材平均价格每立方米800元以上。按此计算,每亩的总收入为14400元,减去4880元的投资,可获利9520元,年投资回报率39%,相当具有诱惑力。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省林业局称,事实上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对海拔高度的要求,这10亩林地中根本不可能同时生长着华山松、云南松和旱冬瓜这3个树种。云南省以云南松居多,类似于湖北省的马尾松。15年生的云南松,林木平均胸径最多10厘米,单位面积蓄积最多10立方米,换算成材积最多6立方米,这种木材目前市场价每立方米大约在450元左右,就算5年后涨价到600元,5年后投资者最多收获3600元,而这只是销售总收入,还要扣除税费和生产成本。目前木材的税费占销售总收入的20%以上(育林基金12%、维简费8%两项就有20%,另外还有检疫费以及一些税目),减去这一部分,投资者只剩下每亩2880元的收益,这还没有计算采伐成本、销售成本等。现在每亩投资4880元,5年后收获只有2880元。也就是说当投资者签订合同交款之日就是投资亏本之时。省林业局指出,湖北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是指实实在在的造林,特别是营造速生丰产林而不是这种高价的“林地”倒卖。如在湖北省租滩地造杨树丰产林,8年一个轮伐期,每亩年租金100元,第一年造林成本300元,以后每年管护费50元,每亩总成本只需1500元左右,第8年可产木材8立方米,每立方米按600元计算,总收入4800元,除去采伐、销售成本和税费,可获纯收入3000元,减去1500元的成本,年投资回报率12.5%。

  “河北速生林基地”老板携款出逃

  河北杜邦林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2004年10月成立后,通过媒体不遗余力地对外宣传“绿色银行”、“收益率高达20%”等。在这样的蛊惑面前,共有31位投资者投资,总金额150万元。3个月后,这家公司只支付了租林地订金10万元,老板就携投资者的150万元逃之夭夭了。


 

回复专家:周贵龙,回复时间:2006/9/16 19:03:42

有人卖林权 林业部门:"林权投资"风险大

中广网武汉9月15日消息(记者王志刚)“林权投资”业务近来在武汉风生水起,经估算,参与这种“林权投资”的市民有近万人,涉及资金可能达数亿元。湖北省林业部门近日提醒市民:“林权投资”风险大。

    据了解,自去年开始,一批林权投资公司开始在武汉市推广“林权投资”业务。这些公司将林地分割为10亩一个单元,然后以每亩4800元至580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社会零散投资者,并承诺5年至10年后,由公司收购木材,投资者可以获得200%以上的丰厚回报。


    湖北省林业局造林处表示,这种“林权投资”其实是托管造林,投资风险极大。而且由于矛盾潜伏期长,一旦林业公司“金蝉脱壳”,投资者损失难以追回。但是由于这些公司经营并未破坏林业资源,林业部门目前无法查处。


    据介绍,这种“林权投资”活动,前几年在北京、云南、辽宁等地也出现过,当地政府及时进行了制止和纠正。目前,武汉市大约有8家公司从事这种业务,并呈蔓延发展的趋势。


 

回复专家:张连翔,回复时间:2006/9/16 20:13:38

建议您千万不要相信他们骗人的鬼话!
 

回复专家:夏芬,回复时间:2006/9/18 17:02:07

您好,只能说这也是是一种营销方式。
 

如果你想回复信息请 登陆 ,如果你没有在线咨询帐号请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