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新村名片多。9月7日,记者走进清流县嵩口镇立新村,当地农民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名片:新林苗圃,刘立章,13950987311;新明苗圃,刘金泉……
家家户户的农民印起名片,是因为往来市场、销售苗木的需要。而刚移民时,穷得叮当响的他们,别说印名片了,面对出村的那条山间黄泥小道,谁都懒得走出去。
立新村是个整体移民村。1972年,因建设安砂水电站,村民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素有“鱼米之乡”的清流县沙芜乡迁入嵩口镇。他们盼着在新的地方发家致富,因此把新的村名取为“立新”。
一切从零开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立新村一穷二白,加上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收入以种田为主,生活十分艰苦。1984年,村里响应上面的号召,靠农贷政策搞起造林。村民们用土箕挑回来几万株造林苗,一种就发现苗木质量不咋样。
穷则思变。这触动了刘希根等三五位村民自己育苗的念头。他们一合计,造林苗到处都要,也许是个致富的办法。他们开始试着培育起来,可是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刘希根的半亩造林苗才卖了60元。
但就是这60元,让他们看到了造林苗大有可为!因为一总结,不是培育的造林苗不行,而是他们没有市场经验,根本没有去跑销路。第二年,刘希根把造林苗扩种到了3亩,并且一有空就走出大山。正好明溪有个地方需要大量的苗木,这一次那3亩造林苗卖了好价8000多元。
刘希根等村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到1988年,刘希根就培育起100亩的造林苗,这可是一个大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刘稳生、刘金泉等也跟着培育起造林苗。杉木、马尾松、木荷等造林苗,逐步替代了他们山旮旯里的水稻。
时移势易。随着培育造林苗木规模的扩大,市场逐渐饱和,造林苗的销售受到影响。已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村民,开始想应对的办法。“唉,那嵩口电站门前有竹柏,我们采来球果试栽一下,还有那杨梅……”
这一试,又试出了新天地。他们开始瞄准绿化苗木,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哈哈,培育一亩绿化苗木的收入,至少是种一亩水稻的六倍多,合算得多。”更不用说,村里本来就没有多少地,指望300来亩的农田发财,那可是没门。
培育苗木是细心活,半点马虎不得。村民懂得科学的力量,为了学会实用的技术,他们到处收集专业书籍、专业杂志、有关VCD片,近的书店跑遍了,就向远方邮购。培育苗木更是辛苦活,整地、施肥、除草等等,一样都不能少。
干得育苗的活多,自然就带上了相应特征。立新人,好认!这不,全嵩口人都说,只要看到大拇指和食指青青的,就可以断定此人是立新村的。村民刘稳生笑着解释道:“手指经常拔苗木,就变得青青的,很难洗掉。而在立新村正月初二就下地干活,可不是新鲜事。”
经常出门跑销路,买卖树苗。没有名片,当然不行。精明的村民不仅印起了名片,而且各人名片上的苗圃名头全不一样。让人一看,啊,这里的苗圃真多!他们见人就递名片,广交朋友,多方联系。不少客户就是通过名片,向他们订购苗木的。
有件事让村民们记忆深刻。有一次,一个江西九江的客商来嵩口买苗木,但怕上当受骗,特意打电话到镇里问是不是有这个村。后来村民用摩托车把他请进来。这让村民深知诚信的重要性。
立新村总共只有60多户,其中有58户培育苗木。目前,全村培育各类绿化苗木30多个品种,造林苗木10多个品种。去年全村育苗260亩,销售收入90万元,亩产值3500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达2100元,同时解决了300多个劳动力出路问题。去年,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4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20户。
村里培育的苗木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除了在本村培育苗木外,村民还在邻近的村租了150多亩土地培育苗木,进一步发展壮大。郁郁葱葱的马尾松,枝叶稠密的罗汉松,不同品种的苗木树种错落有致,绿化苗木树种与造林苗木树种交相辉映。
从单纯培育造林苗木,到造林苗木和绿化苗木兼而有之,立新村的苗木事业从小到大,村民从以前的贫穷走到了现在的富裕。出村那条机耕小道,也正在改建成水泥公路。进出苗木,在小道的泥泞里,几上几下装卸,很快就要成为历史……